何玥死因 记者寻何玥捐献器官原因:用行动诠释对课文理解

2017-07-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何先航是最了解女儿的人,他没有答案,其他人更不甚了解.在所有认识何玥的人眼中,只知道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坚强的女孩.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

何先航是最了解女儿的人,他没有答案,其他人更不甚了解。在所有认识何玥的人眼中,只知道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坚强的女孩。

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何玥究竟曾想到了什么?记者在采访中,一直没有找到最直接的答案。不过,何玥生前的班主任何兰鲜,从自己给何玥上的最后一堂课中,找到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线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情暖人间’单元,有一篇美国作家琳达·里弗斯写的文章,我给学生上这一课的时候刚好是2012年4月初,之后何玥就到医院查出患有脑瘤。这应该是她在课堂学的最后一篇语文课文。”何兰鲜拿出课本,“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的父亲、母亲、女儿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事。”

记者看到,这篇课文是第18课,叫《永生的眼睛》。文章读来感人至深——当作者面对母亲去世,却要捐出眼睛角膜时,她悲伤不解。后来她成家之后,父亲患严重的肺气肿,同样表示自己死后要将器官捐给别人,尤其是眼角膜。

父亲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啊!……”老人与世长辞后,作者依照父亲遗愿将老人的眼角膜捐给了别人。作者的女儿温迪为此感到骄傲:“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女儿的话,感动了作者。最后,当温迪在车祸中丧生时,作者再一次忍痛在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何兰鲜说,当时,她在课堂上曾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感人的句子。何玥划出了文中的句子,并工工整整地抄在了自己的“采集本”上:“一个人能够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这句话像一颗爱的种子,悄然播种在何玥心里,并在她自己短暂的人生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何兰鲜感慨地说。

曾坐在何玥前桌的万罗婷同学还清楚地记得,上完《永生的眼睛》那节课后,她转过身问何玥:“何玥,如果你不在了,你会像课文里面的人物一样,把自己的身体器官捐给别人吗?”当时,何玥干脆地回答:“我会啊,能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

万罗婷同学没有想到,这节课竟成了何玥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语文课,而文中的主人公,也变成了何玥自己。“她就像《永生的眼睛》里那些捐献眼角膜的人一样伟大!”

何兰鲜说,其实在小学许多课程中,有不少涉及真情、爱心、奉献方面的教育内容,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最终形成,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教育引导的结果。”

记者依然记得2012年11月17日那一天,何玥在父亲的歌声、众人的泪光中,走得很安详。“她学到了,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何兰鲜说,何玥无偿捐献出的器官,挽救了3位曾在绝望中的病人,不仅她的身体得到了“永生”,而且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