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作品赏析 是背弃传统还是融贯中西——赵无极作品艺术风格辨析

2018-01-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江海明珠网讯(记者 熊江卫)1月28日,细雨霏霏,赵无极2016中国版画展在南通博物苑开展.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网易.搜狐.凤凰网.交汇点.北京青年报以及当

江海明珠网讯(记者 熊江卫)1月28日,细雨霏霏,赵无极2016中国版画展在南通博物苑开展。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网易、搜狐、凤凰网、交汇点、北京青年报以及当地媒体都纷纷报道这一消息。

一位当地媒体的记者在微信里写道:“生前为何犹豫?临死为何动念?生者办死者的展览,一位颠覆东西文化的画者,内心的矛盾被一笔抹过了。还原他是一个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回到年幼时成长的地方,该是怎样的心情,谁能从他的画中明了?”

与媒体声势浩大的宣传不同的是,国内美术界人士却对赵无极的作品很少评价。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强烈的反差?

不容否认的是,对赵无极及其作品,在国内美术界,始终有不同看法。认为他背弃中国绘画传统的人,并不在少数。

1979年,赵无极受邀为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创作壁画时,送去托裱的作品竟直接放在满是尘土的地面上。1982年饭店举行揭幕仪式时,一位经理竟自负地说:“赵无极这样的画,我也会画。”

1983年,赵无极应文化部之邀,终于在自己的祖国举办了画展。尽管众多中国美术界大腕出面捧场,仍有不少人议论:“这画的是什么呀,分明什么都不像嘛。”“到底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画也能在美术馆展出。”

赵无极携法籍夫人弗朗索瓦到台北办画展时,一位国画画家对他说:“如果使用中国宣纸,中国墨作画,就应该尊重传统。”但赵无极并不在乎这些评判。

在赵无极最初的艺术生涯里,一方面,他画的是具象的东西,另一方面却“不喜欢别人谈我的画时,用‘风景’一词,让人觉得又落人形似的窠臼,这是中国学院画几百年所教的。”(《赵无极自画像》)一方面他自小熟悉中国的传统笔墨,熟习中国画和书法,另一方面却又忌讳别人认为他的画中有“中国趣味”。这种矛盾的心态和对中国文化的排拒心理,在赵无极身上延续了很多年。

此后,他的画风发生重要转变。画作脱离叙事性因素,借助抽象符号表现物象之外纯粹的象征意义。他的画中开始有了运动、形体浮现出来,他认识到,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他的心情的,不是各种颜色,而是颜色之间的关系,是它们相互混合、对立、分裂和亲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