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乌头汤 乌头汤合方应用[王付]

2017-09-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辨治肌肉风湿 郝某, 女, 45 岁, 2005 年 3 月 12 日初诊.有多年肌肉风湿病史, 多次经中西药治疗, 可肌肉疼痛仍然没有得

1、乌头汤合麻黄加术汤辨治肌肉风湿 郝某, 女, 45 岁, 2005 年 3 月 12 日初诊。有多年肌肉风湿病史, 多次经中西药治疗, 可肌肉疼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只有服用激素类西药, 才能控制疼痛, 多次检查, 可未能查出风湿因子, 经血细胞分析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

刻诊: 全身肌肉疼痛沉重且甚于左侧, 转侧不利, 疼痛因阴雨或潮湿或夜间加重, 恶寒,无汗, 口淡不渴, 大小便尚可, 舌质淡略黯, 苔薄白略腻, 脉沉细。

辨为寒湿瘀阻, 经脉不利证, 其治当散寒除湿, 益气通络, 给予乌头汤与麻黄加术汤合方加味: 麻黄 10g, 白芍 10g, 黄芪 10g, 生川乌 10g, 桂枝10g, 杏仁 12g, 白术 15g, 当归 12g, 川芎 15g, 生天南星12g, 生姜 15g, 炙甘草 10g。

6 剂, 每日 1 剂, 每天分 3 服。二诊: 肌肉疼痛减轻, 又以前方 6 剂。

三诊: 肌肉疼痛较前又有好转,恶寒解除, 又以前方治疗 6 剂。之后, 复以前方治疗30 余剂, 一切恢复正常。随访 1 年, 未再复发。 按):根据肌肉疼痛, 恶寒, 舌淡辨为寒, 再根据身体沉重、 转侧不利辨为湿, 因无汗辨为实, 又因舌质淡略暗, 苔白略腻, 脉沉细辨为寒湿瘀阻, 以此选用乌头汤与麻黄加术汤合方加味。

方中生川乌、 生天南星通络化痰, 逐寒止痛。麻黄、 桂枝、 生姜发汗通经, 散寒止痛。

当归、 川芎、 白芍补血活血, 行气止痛。杏仁降泄湿浊。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 胜湿散寒。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 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2、乌头汤合附子汤辨治肘关节骨折愈后疼痛不休 卢某, 女, 34 岁, 2006 年 5 月 20 日初诊。

3 年前因肘关节骨折而住院治疗, 骨折痊愈后且骨折处经常疼痛如针刺, 经检查骨折愈合良好, 可疼痛非服药而不能缓解, 虽多次服用中西药治疗, 可远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刻诊: 肘关节疼痛, 受凉疼痛加重, 抬举无力, 舌质淡, 苔薄略黄, 脉沉细。辨为寒湿夹虚证, 其治当散寒除湿, 温阳益气, 给予乌头汤与附子汤合方加味: 麻黄 10g, 黄芪 10g, 生川乌 10g, 附子 12g, 茯苓 12g, 白芍 24g, 党参 15g, 白术 12g, 通草 6g, 生地18g, 生姜 10g, 炙甘草 10g。

6 剂, 每日 1 剂。

二诊: 疼痛略有减轻, 又以前方 3 剂。三诊: 肘关节抬举似有力, 又以前方治疗 6 剂。之后, 复以前方治疗 20 余剂, 诸证悉除。随访半年, 一切尚好。 按):根据疼痛受凉疼痛加重辨为寒, 再根据抬举无力辨为气虚, 以此选用乌头汤与附子汤合方加味。

方中生川乌、 附子逐寒通络止痛。麻黄、 生姜发汗通经, 散寒止痛。白芍补血柔筋, 缓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脉经气, 生地益阴, 兼防温燥药伤阴, 茯苓渗利湿浊, 黄芪、 白术益气固表。

大枣、 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 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3、乌头汤合桂枝附子汤辨治强直性脊柱炎 杨某, 男, 29 岁, 2006 年 3 月 11 日初诊。

5 年前因腰背疼痛, 经检查而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几经住院及门诊治疗, 并多次服用中西药, 且未能有效控制疼痛, 近 2 年来因胸背腰疼痛而影响正常行走, 故前来诊治。刻诊: 颈、 背、 胸、 腰、 胯疼痛沉重, 恶风寒, 口淡不欲饮水, 大便溏, 舌质淡红, 苔薄略黄, 脉沉。

辨为寒湿阳虚夹热证, 其治当温阳益气, 逐寒止痛, 给予乌头汤与桂枝附子汤合方加味: 麻黄 10g, 黄芪10g, 生川乌 6g, 生草乌 6g, 桂枝 12g, 附子 15g, 生姜10g, 石膏 15g, 生天南星 12g, 白芍 24g, 地龙 12g, 大枣12 枚, 炙甘草 10g。

12 剂, 日 1 剂, 分 3 服。

二诊: 疼痛略有减轻, 又以前方 12剂。三诊: 疼痛又较前有好转, 又以前方治疗 12 剂。之后, 复以前方治疗 50 余剂, 疼痛解除。复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 每次 6g, 每日分 2 服, 以巩固治疗 3 月。

随访 1 年, 疼痛未再复发。 按):根据颈、 背、 胸、 腰、 胯疼痛沉重, 恶风寒辨为寒湿, 再根据舌质淡红, 苔薄略黄辨为寒夹热, 以此选用乌头汤与桂枝附子汤合方加味。

方中生川乌、 生草乌、 附子、 桂枝温阳逐寒, 通络止痛。生天南星温阳化痰, 通络止痛。麻黄、 生姜发汗通经, 散寒止痛。白芍活血补血, 缓急止痛。地龙通络化瘀。石膏兼清郁热,并防温燥药伤阴。

黄芪益气固表补虚。 大枣、 甘草益 气和中, 顾护脾胃。方药相互为用, 以取得治疗效果。 4、乌头汤合桂枝茯苓丸辨治神经性头痛 叶某, 女, 51 岁, 2006 年 8 月 5 日初诊。 有10 年神经性头痛病史, 经2 次 CT、 1 次磁共振、 多次脑电图、 多普勒检查, 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病理变化, 屡屡服用中西药, 头痛未能有效控制, 近因头痛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 头痛因受凉加重, 脑内冷痛, 痛处固定如针刺, 手足不温, 口干欲饮水, 舌质红, 苔薄白, 脉浮。

辨为寒凝经脉, 瘀血阻结证, 其治当散寒通脉, 活血止痛, 给予乌头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 麻黄10g, 黄芪 10g, 生川乌 6g, 生草乌 6g, 桂枝 12g, 茯苓12g, 生姜 10g, 赤芍 12g, 丹皮 12g, 白芍 24g, 桃仁 12g,大枣 12 枚, 炙甘草 10g。

6 剂,日 1 剂。二诊: 头痛大减,又以前方 6 剂。

三诊: 诸证基本解除, 又以前方治疗 6剂。之后, 复以前方治疗 20 余剂, 头痛痊愈。随访半年, 未再复发。 按):根据头痛受凉加重辨为寒, 再根据痛处固定如针刺辨为瘀, 因口干欲饮水, 舌质红辨为寒夹瘀热,以此选用乌头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

方中生川乌、 生草乌、 附子、 桂枝温阳逐寒, 通络止痛。桃仁活血化瘀。麻黄、 生姜发汗通经, 散寒止痛。赤芍、 白芍补血凉血, 缓急止痛。

丹皮凉血散瘀, 与赤芍配伍兼清郁热。黄芪益气固表。大枣、 甘草益气和中, 顾护脾胃。方药相互为用, 以取得治疗效果。辨治提示: 分析病变证机是以寒夹瘀为主, 但又有寒遏阳而化热, 因此, 治疗用药既散寒化瘀又要兼顾清郁热, 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