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将军 共和国开国中将:肖向荣中将

2018-0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肖向荣(1910-1976),原名肖木元,汉族,广东省梅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

肖向荣(1910—1976),原名肖木元,汉族,广东省梅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15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15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15兵团政委,华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1副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国防科委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76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握“笔杆子”的将军肖向荣

萧向荣于1910年9月6日诞生在广东梅县石扇乡新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6 岁加入共青团;大革命失败那年,他17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小时候,向荣经常光着脚板,穿着破旧衣服,跟着父母下田干活,过着稀一顿干一顿、吃糠咽菜的苦日子。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上学念书,他也苦苦地恳求母亲把他送到学校去。母亲是个开明人,想到自己吃尽不能识文断字的苦头,就下决心怎么难也要送向荣去念书。

萧向荣长到7岁时,母亲征得村里小学教员同意,让向荣一边读书,一边给教员烧菜做饭,打扫房屋,可免交学费。 1919 年,他以优秀成绩从初级小学毕业。后来,靠在海外打工的父亲寄回的一点钱,他又考入高级小学。高小毕业后在伯父的接济下勉强凑够学费考入梅县东山中学。

梅县东山中学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萧向荣在这里深深地受到进步思想的感染和影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3月,国民党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军阀势力的东征军进驻梅县。当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同志和一批共产党员先后到达梅县,在工农群众中以各种形式宣传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周恩来同志还亲自到东山中学,作了《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讲演。第一次听到革命道理的萧向荣,备受鼓舞,耳目一新,很快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 1925 年6 月中旬,广东爆发了支援上海“五卅运动”的省港大罢工。

萧向荣和学生运动的领导骨干陈劲军、萧啸安、胡明轩等人,发起组织“五卅运动”后援会,成立东山中学学生会救国运动团。同时发动同学们集资组成宣传队,利用暑期放假的机会,冒着炎炎烈日,冲破军警干扰,在梅县的松口、白渡、丙村、西阳、南口和焦岭的新铺、福建的半市等城镇,步行数百里,演出控诉英帝国主义残害广州同胞的话剧——《广州惨杀》,以唤起民众,反对帝国主义;并筹款600多元,捐寄给省港罢工委员会。

萧向荣将军不仅是我军一位卓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一位军旅诗人。在他半个世纪的戎马生涯中,他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5 年,解放军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了《萧向荣诗词集》,其中收录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140余首。迟浩田同志赞誉他的诗词是“战斗的足迹,光辉的印记”。

萧向荣将军还在中学时期,就能吟出脍炙人口的诗章。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的第二次东征,在梅县城北洋门发歼灭叛军陈炯明。消息传到东山中学,全校沸腾,师生们热烈庆祝东征的胜利。此时的萧向荣欣喜若狂,即兴挥毫写下了“一枝梅蕊未曾开,两度东征带雨来。此日朝阳春倍好,岭南花放满瑶台”的诗句。这首诗被师生争相传阅,在东山中学和梅县各校广为吟诵。

1925年寒假,萧向荣回到家乡,在新田小学办起一个夜校。上夜校的人非常踊跃,学生有六七十人之多,不少妇女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参加夜校学习。萧向荣不仅动员在校教师教农民识字,还亲自宣讲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当时,他看到许多农民都留着长辫子,就首先说服自己的亲友张新云和几个比较进步的夜校学员带头剪了辫子。

一天晚上,萧向荣沉着地站在人声鼎沸的夜校教室讲台上,对大家说:“梳辫子既费时间,耽误农活,又不卫生。剪掉它,既好看又顺乎潮流,大家何乐而不为呢?”他说得实实在在,近情近理,加之又有事先被说服的亲友及其他几个学员积极响应,石扇乡一时掀起了剪辫子热潮,一股新鲜空气在闭塞、守旧的乡村回荡..

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和革命实践活动的锻炼,萧向荣说自己“一个羞羞答答、讲话就脸红的少年学生,成长为东山中学的革命活动分子”。1926年6 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年暑假后,萧向荣被分配到共青团梅县县委当秘书。

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萧向荣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不久,广州、汕头发生“四·一五”大屠杀事件。广东陷入腥风血雨之中。在严酷的斗争中,萧向荣曾受命担任梅县石扇乡党支部书记。他积极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打土豪、除恶霸的斗争,并处决了破坏革命的石扇公学反动校董。

1927年8月18日,中共兴宁县委举行第二次暴动,攻下兴宁县城。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暴动部队第2天就撤离了县城;已经暴露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也随部队撤到农村,城内只剩了四五个共青团员。为了配合农村游击战争,及时了解城内国民党反动派的动态,中共兴宁县委派萧向荣到县城把县团委建立起来。

当时,兴宁县国民党反动县长廖桐史正到处设团防哨卡,搜捕革命同志,公开宣称:“宁可枉杀三千,决不放走一个。”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下,300 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兴宁成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模范”县。

萧向荣不避艰险,毅然打入县城开展工作。他以小学代课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一边做发展共青团员、建立团组织的工作,一边了解敌情,并把了解到的敌情及时向县委汇报。此间,他曾两次险遭敌人逮捕,靠了群众掩护和自己及战友的机智、勇敢才得以幸免。

此后不久,萧向荣还先后担任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和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在九龙障和八乡山等地参与领导游击战争,同围剿根据地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各地民团周旋。他的感人诗篇:“铜鼓九龙转八乡,南山北岭共刀枪。卅年不见白云面,一曲聊传祝健康。”反映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斗争生活。

1932年5 月,根据聂荣臻的提议,苏区中央局决定调萧向荣到红军第1军团工作。周恩来亲自找萧向荣谈话并亲笔写了介绍信。经红1 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安排,萧向荣担任宣传部主办的《战士报》的编辑。从此,他便开始长期从事我党我军的宣传工作和秘书工作,成了我党我军有名的笔杆子。

红军长征时,萧向荣任红1 军团政治部秘书长。长征的胜利结束和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给萧向荣和部队全体指战员带来极大的兴奋和喜悦,全军将士满怀无比欢快的心情,迎接1936 年新年的到来。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军团战士剧社准备排练节目为部队演出。

但是在长征途中,所有剧本几乎都丢光了。萧向荣根据长征的全过程和自己亲身参加这一伟大历史行动的体会,写出了《红军长征曲》的歌词,再套用《春天的快乐》曲谱,先由战士剧社的同志学会演唱,然后再把宣传唱到部队里去。

军团机关的领导罗荣桓、邓小平、朱瑞听到这个歌子后,特地让剧社的同志到他们那里教唱;第1 军团第2 师师长刘亚楼和政委萧华,也把剧社的人找去教他们唱这首歌。在部队中,这首《红军长征曲》一直唱到抗战初期。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和热河,并继续向华北扩大侵略。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1935 年8 月1 日,中共中央在长征路上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为了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红1 军团首长要萧向荣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给军团直属机关、部队的干部讲课。

萧向荣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透彻地分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把只有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拯救民族危亡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使广大干部很快把思想统一到《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精神上来。

但也有一些同志对党的战略策略的转变不理解,思想上搞不通为什么要和国民党建立“统一”。个别人还向萧向荣提出种种问题,对他的讲课挑剔,责难,发泄不满。这时,萧向荣一点儿也不急躁,他耐心地和这些同志共同探讨,反复解释,既不强加于人,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这种情况第二天被当时在军团政治部任宣传部长的邓小平知道了,他当天晚上亲自来听萧向荣讲课。听完之后,他肯定萧向荣讲课内容是完全正确的,还严肃批评了个别同志的挑剔、责难。

萧向荣任红1军团政治部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期间,是执行统战政策的模范。一次,红1 军团在攻占甘肃曲子镇和打援战斗中,抓获了1000 多个俘虏。萧向荣率领一个警卫连和20 几名宣传队员把这批俘虏押解到曲子镇附近小山沟的一个村子里,组成俘虏训练营,以上课和文艺演唱形式向这些白军官兵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他们进行弃暗投明的教育。

萧向荣严令训俘营的工作人员执行俘虏政策,对他们不打不骂,尊重他们的人格。

对回族俘虏,他安排分灶开火;对伤、病俘虏,他派医生为其治疗、护理。

训练结束时,大部分俘虏由于受到教育、感化,又亲眼看到在红军中官兵平等,纷纷要求留下当红军;少数想回家的,就发给路费,临行时,还让他们会餐,并夹道欢送。这些被释放的俘虏,有的走到半路又返回来要求当红军;还有些重新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兵的,在以后的战斗中,又带头向红军缴枪投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为了分化瓦解东北军,破坏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的联合抗日,把东北军调往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当时,甘肃长武县是东调的东北军必经之地。军团首长就派萧向荣在长武做东北军下层官兵的工作,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

萧向荣带着宣传队来到长武后,白天站在大路边,敲锣打鼓,唱歌,呼口号,欢送东北军过路部队。特别是萧向荣自己写的那首《欢送东北军东征》的歌词,配上江西苏区流行的《欢送红军歌》的曲调,演唱后,让人听来十分亲切。

东北军官兵听到这首歌,人人感动,他们满怀对红军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一步一回头地挥泪告别。晚上,他们为临时住宿长武的东北军演出《亡国恨》、《血汗为谁流》、《打回老家去》等节目。他们还和东北军官兵举行联欢会,共同演唱《松花江上》、《九一八小调》。唱到激动处,东北军士兵纷纷自发地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赶走东洋鬼!”等口号。

萧向荣和宣传队在长武住了一个多星期,直到东北军部队全部走完,才返回驻地。这期间,他抽出部分宣传队员专门深入到东北军士兵中间,和他们谈心、交朋友。他自己又在东北军下级军官中多次召开小型座谈会,反复宣传只有一切爱国力量团结起来,才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道理。

他还利用座谈的机会,揭穿了国民党诬蔑我党“青面獠牙、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红军是土匪”等谣言。面对深明大义、和蔼可亲的萧向荣和善良礼貌的红军宣传队员,许多东北军下级军官感慨地说:红军既能打仗,又讲道理,顾全国家、民族利益的大局,真心实意抗日,天底下哪里有过这样的“土匪”?他们表示,今后再也不能打内战了,只有联合起来抗日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