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高占喜变坏 变形计农村主人公自杀女孩变坏谣言漫天 2015年全集中爆发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节目,在节目中城市主人公与农村主人公在7天内进行角色互换,使其感受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引发观众对家庭教育的思考。节目组全程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号称中国第一档生活角色互换类节目。
2012年,湖南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 的芒果V基金还与《变形计》节目合作推出了"变形计励志帮扶金",旨在帮助节目中的变形主人公和所在学校。
最近,一封写于2012年的长微博被新浪微博网友@星扒皮,引起社会关注。帖子称号称"原生态节目"的《变形计》当中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变形"主人公需按照编导意见来进行表现,故意要求主人公演绎相关情节,节目播出后募集的善款的使用情况也并不清晰。
记者联系到这位名叫陈词的发帖者,陈词称自己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创立民间组织"爱心蚂蚁",从事农村支教工作,开展了小蜜蜂游学计划(农村孩子城市游学公益项目)。2012年《变形计》第7季第一辑《山路弯弯》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保安乡上镇小学拍摄时,"爱心蚂蚁"正在该校进行第4期小蜜蜂游学计划学生选拔,陈词因此关注了整个拍摄过程。
甚至有所谓传言变形计农村主人公自杀、变形计女孩变坏等谣言漫天。
其实,争议一直存在。《变形计》播出过程中,公众对于节目褒贬不一,节目的公益性也是被时常提及的话题。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类节目呢?
节目具有公益属性?
2006年左右,国内并没有多少真人秀节目,《变形计》以真人秀的方式让农村与城市孩子互换生活环境,一度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2008年4月第四季播出之后,节目暂停。2012年1月复播至今。
但是,近日"变形计失败"、"变形计主人公"等话题一度占据微博热搜榜首。《变形计》一时间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争议。网友@djp727 说:"《变形计》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吸引眼球和捞钱是第一位!"网友@买权家桶送土豆腻 提议说:"广电应该整治一下这种带给青少年负面影响的节目。
"网友@熊猫腻腻的黑眼圈 说:"曾经是这个节目的铁粉,每期都追的那种,现在好久不看了,也再也不会看了。节目已越来越变味了,超出其创办的真正目的。有必要停播!"
变"星"交换秀:农村孩子是最大受害者
金鹰网曾为《变形计》打出这样的口号:"《爸爸》团队再造《变形计》 看穷娃阔少换人生"。"穷娃阔少"一词本来就带有一定的歧视性,以此为宣传卖点本身就会对孩子的心灵成长造成伤害。城乡孩子互换生活,更是揭开了两种人生的全部痛苦与伤疤,逼着他们去面对沉重的现实,做更多的思考。把孩子当作消费道具的种种做法,着实令人心寒。
从节目选题定位上来看,《变形计》一般都是选择一个城市优越家庭的"坏"孩子与一个农村家庭条件艰苦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进行角色互换。但值得商榷的是这样的交换究竟意义何在?
首先有钱人家父母为孩子报名参加《变形计》便无形中向大家表示自己对孩子的不认可。而不情愿去参加变形计的主人公最后只会因此而加剧与家长之间的隔阂。品学兼优的农村孩子初入城中也会产生各种不适应,再次返回贫穷落后的农村更会使他未谙世事的心灵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如果说有钱的孩子在变形计中懂得了感恩和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那么农村孩子在这场交换秀中得到了什么呢?众所周知,对孩子成长而言最关键的是家庭的教育。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节目组故意将城市孩子变"坏"的根源定义为金钱在作怪。迎合部分仇富观众的心理预期,自然会取得不错的收视率。
农村孩子在城市中同样被城市父母"娇宠"着,动辄几百块的零花钱,各种玩具零食。虽然城市父母是出于热情的好意,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农村孩子可能长这么大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和漂亮的玩具?而他们的无心之举必然会打击到农村孩子的自尊心。城市家长又何尝反思过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金钱和玩具那么简单。还好农村孩子只是交换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不然谁又能保证农村孩子不会变成另一个娇生惯养的公子哥?
在拍摄过程中节目组采用的是各种摄像机镜头24小时不间断明拍、暗拍的方式。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全都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有时主人公情绪激动想一个人独处时,摄像人员依然我行我素一直跟拍。甚至利用特写展现孩子因生气而变得扭曲的脸。
难道为了节目效果就可以无视当事人的意见吗?节目组有考虑过未成年人的隐私需要得到保护吗?我们看到的是摄制人员向孩子问各种触动心灵伤痛的问题,揭开孩子们一个又一个伤疤。难道栏目组不曾想这些问题可能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吗?在节目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他们都为节目牺牲了自己的很多隐私。
实质:城市阔少踩着淳朴农娃而成名的商业节目
变形计号称是"原生态公益记录片"。但它实际是一个商业冠名的节目,并且会在节目中多次插播广告。其拍摄手法也存在虚假和捏造。拍摄前一般也会有剧情大纲,跌宕起伏的内容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要,为其带来了高收视率,实现了商业价值。
在拍摄过程中用扭曲的心态看待乡村,有消费弱势群体之嫌。节目中一直灌输的价值观念就是:农村孩子要努力学习,改变命运逃出落后贫穷的农村。但其实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媒体节目应该告诉农村孩子的是:学有所成建设家乡。试问,如果连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都不知道感恩家乡,我们又怎么能期望农村变得更好?
回看那些曾经参加过《变形计》的城市主人公。从易虎臣到陈佩雯再到李耐阅,全都因为参加节目后粉丝大涨,成为人气爆棚的网络红人。想起农村孩子因为变形计而遭受的种种,我们不禁心酸。《变形计》已经成为有钱人花钱踩着淳朴的农村孩子成名的做秀节目了。寄希望于城市孩子体验几天农村生活就真的能脱胎换骨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只能宣告失败。请不要因为收视率而忘了初心!
建议:铸人、筑梦、回归初衷
《变形计》日益暴露出的弊端说明该节目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和改进。比如在一个节目拍摄完成之后可以继续在当地停留一段时间,去关注栏目结束后孩子们和村子的变化。再如交换孩子回来时,可以更多的帮助他带回一些图书、学习器材,而不是零食、玩具。
同时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交流座谈会。由交换的孩子和没有交换的孩子共同分享城市里的所见所闻。也可以以此为契机,为交换的孩子解释在城市遇见的不解与困惑。慢慢地引导这些孩子们从聚光灯下走出去,正常的回到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为孩子们创造出了一颗"同一个梦想"的心。只有回归"铸人、筑梦"的初衷,才不会让变形计沦为一场商业真人秀。
播出过程中,节目的公益性是时常被提及的话题。
"农村、城市孩子角色互换,对于双方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各自不同的生活氛围,农村孩子首次进城可能会产生的自卑,城市孩子下到农村的优越感、适应程度,都能够很好切中当下社会现实,节目本身包含的这些是具有公益性的。"湘人李说。
同时,在节目播出后,"变形计励志帮扶金"还对节目中主人公和学校进行资助,这点也体现出了节目的公益性。
湘人李同时也提出,节目中存在的夸张成分应该要改进。
"一方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正能量、公益,另一方面,电视台又具有市场属性,需要为收视率奋斗,需要关注财务营收"。湘人李表示:"一档节目长期播出后,公众会产生审美疲劳,节目组需开始求变,争夺收视率,这时夸张成分就出现了,但对于未成年又要强烈保护,其实,电视台也在寻找一种平衡。"
主人公被过度关注?
变形计第7季第一辑《山路弯弯》节目中农村主人公韦志忠、韦方芳兄妹俩坎坷身世遭人同情,播出后社会爱心纷至沓来,给兄妹俩带来资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困扰。"主人公被过度关注了,孩子成了‘明星’都有些应接不暇。"陈词说,"每天来看望孩子的人不少,也确实带来一些物质和关心,但毕竟是成长中的孩子,读书应该是第一位的,而不是每天去应付来资助的人们。"
在陈词看来,农村孩子需要更多的不是外界物资输入,而是一种深入的陪伴。
"节目中看到城市孩子去农村体验,很多公众也跑去‘体验’,带着一定资助物资在节目中主人公家里住上几天,一波接着一波,这种资助和短期陪伴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反倒扰乱了孩子的正常生活。"陈词说。
对此,湘人李表示,"这的确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节目播出后的状态,实际上电视台已经无法控制了,公众选择怎样的方式做公益是自己的权益,带资助物资直接住到农村孩子家中进行‘体验’是一种方式,但肯定不是最好的,一旦频繁发生,就给受助孩子及家庭产生无形负担,这凸显了当前公众公益的不专业和盲目。"
募款使用未尽?
自2012年2月14日起,芒果V基金设立"变形计励志帮扶金"后,每期在节目片尾和栏目官微等渠道公布捐赠账号,号召观众献爱心。2014年,"变形计励志帮扶金"项目升级,帮扶对象从农村孩子扩大到孩子所在的学校。
陈词在微博中质疑"学校只有配合《变形计》的拍摄才会得到捐赠,爱心基金沦为制造节目效果的工具。另外,每期节目播出后都会有大量的广告(商业)收入,为何不用这些收入直接资助受助对象,还非以基金名义进行募款?而且,当期节目募得款项收入也没有完全用于资助对象,只有少部分用于。"
对于这种质疑,湘人李表示,"节目中商业与慈善应该分开来看,播出节目获得大量广告(商业)收入这属于市场行为,电视台研发节目和投入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这是电视台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市场反应行为。开辟捐赠渠道接受捐赠,电视台利用媒体机构力量向社会发起倡议,鼓励捐赠行为,这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当期捐款是否应该全部用于资助对象?
芒果V基金品牌推广部主任杨浩对此回应:《变形计》栏目组会组织志愿者回访节目中的人物和学校,制定具体的资助方案。另外观众的捐赠属于定向捐款,用途没有问题。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在筹集善款的同时树立芒果V基金的品牌,而且还增加了节目自身的厚重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