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文艺演出张艺谋搞砸了吗丁小芹hyde

2017-1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G20峰会文艺演出,显然是为了匹配G20峰会的高规格而推出的一档晚会.能在国家层面寻找到合适文艺表现形式的导演人选,其实没几个,在那为数寥寥的人选当中,张艺谋又

G20峰会文艺演出,显然是为了匹配G20峰会的高规格而推出的一档晚会。能在国家层面寻找到合适文艺表现形式的导演人选,其实没几个,在那为数寥寥的人选当中,张艺谋又是最佳选择,当张艺谋说出“难度堪比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话语后,观众自然而然地就懂了,这会是一档什么规模、什么风格、什么调性的晚会。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张艺谋说。他是能说到做到的人。这得益于他强大的执行力以及克制力、控制力。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他成功了,从技术性上看,堪称毫无瑕疵。张艺谋赢得了官方的表彰与信任,为八年之后他坐上G20峰会的总导演位置奠定了基础。

回顾G20峰会文艺演出,表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元素:声、光、电、水、色彩、人。绿色是整台晚会的主色调,但坦白说,绿色更适用于阳光下,呈现出自然光泽的绿,会更能润人心目。但晚会毕竟是晚会,对于晚上的绿,不能有苛刻的要求。

人,仍然是张艺谋晚会的标配。人也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可以便利运用的角色符号。做晚会,,不动用数量上的优势,会被认为是自废武功。张艺谋深谙这一点,他在电影中制造的人海战术,被挪移到晚会上,希望带来震撼。

G20峰会文艺演出中的人,身高仍然匀称,动作依然整齐,功用依然以背景为主。不要试图与演出中的人建立情感联系,因为演出并没有给予他们表达情感的机会,演员们按照排练时的位置与节奏,严格地完成他们的动作,只有偶尔被镜头拉近的面部表情,供观众揣摩他们的情绪流露。演员在这个时候只是演员,观众在这个时候也只是观众,完成(观看)这个晚会,不需要太多的情感投入。

社交媒体上对这台晚会的评价可想而知,只不过把2008年的那场争论又重现复制了一遍。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是不同观众因个体审美不一样而导致的不同声音。晚会不会因为不同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本质改变。在这里要为张艺谋一辩,当2008年奥运会被国内网友吐槽的时候,不少国外观众也被它深深地震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届峰会文艺演出,想必也是如此。

这就对了,太近的地方没有景色,外人看了觉得好,这台晚会的目的就达到了。

演出曲目中,有《春江花月夜》、《梁祝》等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曲目,也有《天鹅湖》、《月光》、《欢乐颂》这样的国外经典,还有《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抒情作品,这需要张艺谋有强大的统一调度的能力,将不同的音乐作品以及这些作品背后想要表达的诉求,融合在晚会中。宏大的布景,壮观的设计,统一了风格与诉求——如果要求完整性的话,晚会很完整。

在张艺谋的作品体系里,是没有电影与晚会区分的,他最近一些年的电影,和最近一些年的晚会、演出,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可以解释为,一位创作者的审美境界实现了统一,也可以理解为,一位骨子里并不喜欢合作的导演,寻找到了与外界合作的渠道与方式,他把自己分解到了作品里,除了一些特定的符号还在强调他的身份之外,更多时候,他的执行者角色,决定了他作品的风格。

比如《三枪拍案惊奇》,他就是张伟平的执行者,结果众所周知,搞砸了。

在电影《长城》公映之前,G20峰会文艺演出是张艺谋的最新作品,对于这部作品,可以这么评价,它很张艺谋,很杭州,很中国。参加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一定会对这台演出印象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