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斯宪思政课 姜斯宪:改革需要思想解放 发展也需要思想解放

2018-03-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姜斯宪:改革需要思想解放 发展也需要思想解放--在省委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关于海南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生态立省"是海南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保护环境是海南责无旁贷的崇高职责.如何切实做到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提出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要求,我有四点看法:第一,海南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总体质量为代价谋求经济一时的发展.环境的总体质量是可以定量评价的,比如,空气质量.江河湖海水体类别.固体废弃物排放指标以及城乡的绿化覆盖率等,从总体上看,我省在上述指标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姜斯宪:改革需要思想解放 发展也需要思想解放

——在省委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关于海南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生态立省”是海南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保护环境是海南责无旁贷的崇高职责。如何切实做到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提出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要求,我有四点看法:第一,海南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总体质量为代价谋求经济一时的发展。

环境的总体质量是可以定量评价的,比如,空气质量、江河湖海水体类别、固体废弃物排放指标以及城乡的绿化覆盖率等,从总体上看,我省在上述指标上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也存在逐步下降的趋势,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全社会遏制这一趋势。

第二,我们不能以自然主义的态度消极地保护环境。因为没有经济发展,海南人民的生活质量就无法提高。没有经济发展,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以及私挖乱采矿产资源等危害环境的行为就难以制止。

没有经济发展,海南也就不是经济特区了。第三,“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产业政策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应当长期坚持下去。统计分析表明,项目越大,单位GDP的环境代价越小;项目越大,环境投资强度越大,环保监督也越容易到位。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工业项目上,也体现在旅游区建设等服务业项目中。第四,海南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丰裕,比较优势突出。

在海南西部若干节点上发展重化工业、临港产业以及能源资源项目不仅具备有利条件,而且符合国家利益。以石化工业为例,在洋浦半岛以及东方市等临海区域,依托巨大的海洋水体和广阔的深水岸线资源,加上常年由东向西的主导风向以及原料和成品以海上进出为主的运转模式,特别适合建设石化重大项目,800万吨炼油项目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另外,相比较而言,在海南建设煤电、核电等能源项目以及资源加工、中转项目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显然小于在内陆省份布置同样的项目,华能电厂、金海造纸都是成功的例子。

    近年来,海南的工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海南发展工业经济的环境承载能力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编制了一个表格(见下面附表),比较了海南、上海和新加坡的一些情况,结论应当是不言自明的。

附表:海南、上海和新加坡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关数据比较

    首先是陆域面积,海南是3.5万平方公里,上海的6340平方公里是国家统计发布数,6700平方公里是实际数,300多平方公里主要是长江泥沙冲下来通过围垦形成的,还有一些是填海造地形成的。新加坡的600平方公里是20年前的数据,690平方公里是现在的数据,增加的90平方公里是填海造地形成的,用来发展油气、化工等项目。

    其次是人口,海南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差不多,上海户籍人口1347万,常住人口1815万,这里面400多万人没有上海户口,在上海生活或者工作,也有在上海养老的。新加坡361万是拥有新加坡国籍的人口,460万是新加坡的常住人口,也就是在新加坡常住着接近100万外国人。新加坡这样小的一个国家有100万外国人常住在那里,显示了他们的信心。

    人均GDP是按2007年的现价计算的。海南是1.6万元,上海按照常住人口来算,是5.9万元,按照户籍人口算达到了人均1万美金。新加坡人均大概是3万美金。从总量来看,新加坡和上海的GDP相当,一个是特大型城市,一个是城市型的国家。

工业总产值一栏,我们2007年完成1150亿工业产值,而只有我们五分之一面积的上海是我省的20倍,只有我们五十分之一面积的新加坡是我们的10倍以上。

    再看化工业的产值,我们是500亿,上海是2400亿,新加坡至少有3200亿。我们有800万吨炼油,新加坡有5000多万吨炼油。我们现在想要搞一个100万吨乙烯,新加坡已经有200万吨乙烯,正在建设的也有200万吨乙烯,是400万吨乙烯。

    最后一个是比重,海南是30:30:40,上海是1:47:52,新加坡是0:34:66。这个比较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升级的走向。

    下面补充两点情况以作进一步比较。一是上海从90年代末期开始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工业新高地的战略决策。当时也有不少争论,主要是在人均七千美元的阶段上还要不要加大工业发展。

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建成了包括上海化工区在内的一大批项目和基地,使二产的比重上升,同时也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新加坡的情况也类似,本世纪初,新加坡政府加大了发展工业经济的力度,使全社会的工业投资达到年度总投资的60%左右,二产比重因而出现回升。

第二,尽管上海和新加坡地少人多,工业总量又十分巨大,并没有因此而显得不宜人居。两地的国际旅游收入也都明显超过海南数倍之多。这说明,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包括交通、环卫、治安、教育、卫生、人文等)以及充分的商机,可以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主观感受,增强一个地区的吸引力。

    因此仅仅从环境承载能力的角度上来讲,海南毫无疑问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这不等于说海南什么工业都要发展,更不是说什么地方都适合发展工业,我们还是要审慎规划,集约发展,严格要求,多做少说,不破坏人们心目中对海南青山绿水的美好印象。

    二、关于海南的土地资源利用与商品房建设

    土地资源是海南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之一,作为分管副省长,我曾提出过“惜土如金,守土有责,用地有方,供地有矩”的要求,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修订后的《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这次修订,贯彻了省委确定的强县扩权的指导方针,下放了土地管理的若干权限,开辟了土地利用的新空间,相信会对海南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也相信各市县政府会牢记前车之鉴,慎用管理权力。

    近年来,我省的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呈恢复性增长。2007年的投放量约为3000公顷(其中经营性用地约1800公顷),如果以这样的强度投放100年,总投放量也仅占全岛陆域面积的十二分之一,显然是可持续的。

另外,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投放会经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程。海南目前已接近土地投放量的最高点,今后几年将保持平稳并逐步下降。比较一下上海的情况,投放强度最高的年份曾达到7000公顷,而目前已回落到4000公顷左右。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情况也是如此,土地投放量开始回落。

    再从我省土地供应的结构看,有明显的特殊性。旅游房地产用地比重极大,工业用地比重很小,住宅用地比重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用地比重适中。这种情况总体上还是健康的,但也有适度调整的必要。

我认为,旅游用地的投放总量和投放节奏必须加以控制。目前在建的高档酒店包括产权式酒店规模比较大,明后两年将有一批高档酒店开业。我们要在旅游推介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培育高端旅游市场。

工业用地投放量应逐步增加。其中,对高科技项目以及扩大就业作用明显的项目,只要环境代价合理,就应予以鼓励。相比较而言,我省对工业项目落地的优惠政策偏少、门槛偏高。住宅用地投放量应明显增加,以满足岛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关于这个问题,将在后面专题分析)。另外,商务楼宇以及商业、物流等方面的用地投放应逐步加大,以适应并带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

    又从全省土地收益的情况看,2007年,全省经营性土地出让的直接收益达到60亿元,极大地增强了相关市县的经济实力。按土地投放与后续建设投入1:3的保守数据推算,带动约240亿元投资。

今年的情况预计会更好。土地收益的大幅增加,得益于前些年打下的基础,得益于规划先行、项目策划、公开竞争、规范运作。当然,我们并不单纯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为了改善本省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我们让利于民,鼓励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了营造世界级的旅游景区,我们严格控制景区的建筑容积率,相应减少了土地收益;为了培育有潜力的企业,我们也在若干重要项目引进上提供了优惠地价。

这些都是必须的,应当坚持下去并规范操作。

    我省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经济的严重冲击。当前,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回落的背景下,一些同志担心海南房地产重蹈覆辙。对此,我提供一些定量化分析意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海南商品房建设的规模较小,还有上升空间。2007年,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127亿元(这是统计局口径,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漏统),仅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万亿元的0.5%。

房屋竣工面积21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302万平方米(这也是统计局口径。建设厅汇总的口径为销售面积440万平方米),竣工和销售面积大体相当于上海和北京的1/7—1/8左右,而销售收入则为1/20—1/25左右。与全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比较,海口的住宅建设规模及销售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本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偏小且增长缓慢,购买商品住房的比例严重偏低。2007年,全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8平方米,而海南仅为23平方米。这与我省经济欠发达以及城镇中个人建房比重过高(有些没有进入统计)有关,也与政府引导不够有力相关。

    第三,岛外人士入岛购买度假房或养老房是海南值得精心呵护的独特优势。从绝对量看,岛外人士及境外人士的购房量不大,不必过于担心。从空关率偏高看,既有符合度假类房产一般规律的原因,也有可以加以改进的方面。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工作和生活观念的变化,这种情况将会缓解。从投入产出的效益看,岛外人士购房是海南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包袱。除了必须支付一次性购房费用外,购房者还必须支付物业管理费以及今后可能出台的财产(房产)税。

另外,购房者每次进出岛都对我省航运、交通及商业服务有带动。当然,如果岛外购房者还能在海南投资或工作,那更是锦上添花了。从发展方向看,应当坚持培育中高端岛外购房市场。其中,在旅游度假区建设高品位、低密度住宅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方向。高级住宅区与度假酒店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值得深入研究。

    第四,提高本省居民居住水平大有可为,今后几年,应力争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每年净增1平方米。同时也同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水平。目前已经在多管齐下开展工作。一是扩大经济适用房供地和建设。

此举将使本省中低收入居民受惠,让利空间可能达到每平方米1千元左右,这也有利于抑制增长偏快的平均房价;二是启动金融支持,提高公积金贷款和银行按揭贷款使用率。我省在这方面潜力很大,应当可以增加200亿至300亿贷款余额规模,激活岛内住宅购买力。

三是完善并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使住房转让和租赁便捷化,也可以考虑适当降低交易成本。香港、台湾等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中二手房交易面积一般大于新房交易面积,国内大中城市二手房交易面积约占新房交易面积的50%,而我省二手房交易仅占新房交易的20%,明显不活跃。

四是限制城区中的个人建房,提升城市品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不少市县的规划城区中存在个人宅基地,城区私人建房总量约在100万平方米/年,近期已有下降趋势。

我们要通过规划控制和经济补偿,减少私人建房,发展住宅小区,提升城市化水平。五是积极推进城中村及旧区改造。海口、三亚等市已有成功实践。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变城市面貌、改善居住条件,而且通过拆旧建新,扩大了住宅建设规模,带动了经济发展。

如果按每年拆迁1万户的进度改造,将带动80万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增量。六是防范房地产风险,一方面要规范房产交易,不达到预售条件不允许买卖,这是防止开发商过度投机的关键之着。

另一方面,要把握建设节奏,提高建筑质量,农垦总局以及部分市县制定了改善职工和居民住宅的宏大计划,一定要扎实推进,量力而行,切不可在我们手中形成21世纪的简易楼群。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借此机会,对我到海南工作以来所得到的信任、支持和帮助,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