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垦的“东部率先”
黄海之滨,18个国有农场宛如一串绿色珍珠,构筑起江苏农垦一道亮丽风景。紧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步伐,面积不足13万公顷的小垦区江苏农垦加快转型升级,如今形成了包括现代农业、医药制造等优势产业在内的五大产业,2011年利润总额名列全国垦区前三名,走出了一条具有东部特色的农垦发展之路。
科技引领,机制创新,农业现代化蓝图初现
苏北射阳,国有新洋农场,辽阔的田野绿浪滚滚。职工周克明牵头承包的麦田里,喷洒农药的农机张开双翅喷出长长的水雾。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新洋农场粮食亩产达到2200斤以上。尤为可喜的是,全场高产稳产农田的比例达到100%,林网覆盖率也是100%,而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70%左右。农场负责人王立新介绍,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是农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场里拥有一个20多人的市级农科所,近年还投资4000多万元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如今农场大宗作物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近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多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新洋农场率先在江苏垦区施行联产承包经营。如今,新洋农场又积极推行以“农场经营、团队管理、目标考核”为核心的团队式承包管理模式,建立起高效的生产和营销两大管理体系。新的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了国有农场的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优势,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粮食“以质取胜”的优势也充分展现。
新洋农场是江苏农垦以科技和机制创新推动发展方式变化的一个典型,2011年,江苏农垦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65%,高出全国农垦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高出江苏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4%。江苏农垦的知名品牌也越打越响,苏垦大米、大华种业、苏垦麦芽……垦区省以上品牌达到了70个。
江苏的农场,普遍面积不大,但科技含量高,一些农场走出了外向型农业发展之路。位于连云港花果山下的云台农场,面积仅2700多公顷,近年通过建设出口蔬菜示范区,办起了一个年加工能力2.5万吨的果蔬加工企业,产品95%出口日、韩,带动了周边4万亩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场长缪素华说,农场将形成从品种引进、工厂化育苗、基地生产、农资配送、标准化管理、原料收购一直到加工出口一体化的外向型农业全产业链。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2011年,江苏农垦进行了垦区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将18个农场的种植业和集团下属的大华种业、苏垦米业、苏垦物流3个龙头企业业务进行整合,成立江苏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春江表示,整合垦区主要农业资源成立苏垦农发公司,就是要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集中垦区资源优势打造江苏农垦的农业全产业链。
苏垦农发公司成立后,18个农场作为江苏农垦种植基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中统一管理,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由此跃上一个新台阶,而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仅水稻的育秧盘一个小小物什,全垦区集中购置就可以每年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统一的生产基地,以及随后的统一种植、管理、加工、配送……苏垦农发打造出的农业全产业链意义深远。李春江表示,食品安全所要求建立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这样一个农业全产业链中已变得切实可行,江苏农垦在品牌打造上饱含信心。
18个国有农场的种植业“出租经营”后,存续农场将集中精力抓社区管理和产业转移,重点是组织众多离开农业的农场职工进入工业和服务业。江苏农垦负责人表示,这是对垦区众多农场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基础较好的农业在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发展得更好,让基础较差的农场二、三产业寻求新的突破。
改制改革,创新创业,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李春江表示,农垦的根是农业,发展活力的源泉在农业,最亮丽的“风景”也在农业。农垦企业既要强基固本,又要转型升级,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现代企业集团。
金象减速机公司,农垦当年的一个农机维修服务企业,2000年后进行了两次股份制改造。改制带来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释放了企业的发展潜能。一个2004年改制初期年产值3000万元的企业,2011年的年产值已达到3.2亿元。
金象的大发展从改制起步,以技改取胜。从最初购买二手设备,到现在世界一流的数控机床,金象十年间累计技改投资近3亿元。
如今,江苏农垦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正大天晴,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肝病药物研究和生产基地。1997年,正大天晴由农垦的一家普通药企改制为合资企业,江苏农垦更是解放思想将企业交由合资方正大集团控股,企业连续多年保持超过20%的增速。正大天晴副总裁张杰介绍,2011年公司研发投入1.83亿元,占到预算销售收入的7.6%,企业在研项目达到14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