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探母于魁智 几经沉浮的《四郎探母》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出流传久远的传统剧目,取材于历史小说《杨家将演义》第41回,相传为十九世纪中叶京剧艺术的开拓者——同光十三绝中的张二奎所编。这样算来,这出戏从诞生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
因此可以说,《四郎探母》伴随着京剧发展的整个历程。历代京剧名家几乎都把它作为自己的保留剧目,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梅程荀尚四大名旦与马谭奚杨四大须生都曾有过合作演出的历史,留下了一段段艺坛佳话。
《四郎探母》是一出以生旦为主的唱功戏,行当并不齐全(无花脸、武生),可演出效果却异常火爆。这除了得益于它的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之外,更得益于它的精美唱腔。说到唱腔,有一点很耐人寻味,这出戏全部采用的是西皮,没用一段二黄,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照常规来讲,二黄唱腔适宜表现悲欢离合的剧情和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悲苦情绪,西皮则用于表现欢快喜庆热烈昂扬的情绪和气氛。在《四郎探母》中,虽然采用的是西皮唱腔,可“思母”、“见娘”、“哭堂”、“别家”等唱段依然把母子、兄妹、夫妻之间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看到(或听到)动情之处禁不住潸然泪下。
然而就是这么一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却是命运多舛,几经沉浮。建国初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导下,《四郎探母》与众多优秀的传统剧目被挖掘整理改编,频频出现在各地的京剧舞台。梅兰芳李少春、周信芳童芷苓都曾联袂演出,盛极一时。
尤以1956年9月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次专场演出引人注目,当晚演出中,由尚小云饰萧太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李和曾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饰铁镜公主,用今天的话说,真正是大腕云集,珠联璧合。周恩来总理当晚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赶到后台亲切看望各位艺术家,并对尚小云先生连声夸赞“演得好!演得好!”
五十年代后期,随着极左思潮的泛滥,《四郎探母》被指责为宣扬“人性论”、“抹杀阶级斗争”,全国大多数剧团被迫停止了《四郎探母》的演出。
随着文革结束,党的“双百”方针得到了恢复和贯彻,文艺舞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沉寂多年的《四郎探母》得以重见天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专业京剧院团几乎全部恢复上演了这出戏。国家京剧院先后推出了孙岳刘长瑜、耿其昌李维康、于魁智李胜素三代《四郎探母》,上海京剧院以青年演员关栋天领衔,李丽芳、李蔷华、王梦云、艾世菊、孙正阳、吴江燕等名家默契配合,使这出戏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与此同时,在各地的电视晚会上,《四郎探母》的折子戏演出和精彩唱段也频频亮相。有趣的是,港澳台地区甚至远在异国他乡的京剧票友也对这出戏情有独钟,经常上演乐此不疲。这除了这出戏本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外,是不是还寄寓着炎黄子孙炽烈的思念祖国母亲期盼两岸统一的情愫呢? (凌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