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莺诊所 我们为什么要开诊所?——于莺和马丁的“诊所双城记”

2018-04-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同时,于莺注意到,没有保险的患者,得了小病,倾向自己到药店买药,但有了保险后,就会到医院,寻求更多的专业意见."北京私立诊所的商保覆盖率平均

同时,于莺注意到,没有保险的患者,得了小病,倾向自己到药店买药,但有了保险后,就会到医院,寻求更多的专业意见。“北京私立诊所的商保覆盖率平均在45%,而我们现在只有6-8%,所以随着商保介入的增加,我们的门诊量和营业额还有很多上升空间。”

在成立诊所之前,于莺曾请专业机构做过市场调查,发现北京私营诊所的平均回本周期是5年,而她相信,自己的诊所用3年就能持平。

属于医生的WeWork

WeWork发源于纽约,专为创业者提供租金廉价、环境舒适的办公场所。该公司目前估值已达160亿美元。

马丁的杏仁诊所,是WeWork模式在医疗行业的迁移。这个尝试不仅在中国新,在全世界也很新。WeWork针对的是全产业的创业者,而马丁的众创诊所只针对医生,其准入门槛和投入成本都和WeWork不可同日而语。

马丁这样走的逻辑是,“一劳多逸”、风险分散和O2O导流。

和于莺一样,马丁拿的是综合门诊的牌照,到杏仁诊所执业的医生因此省去了自建诊所的高昂成本,以及和政府部门周旋之苦。“当入驻的医生多了,诊所的筹建成本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就变成很小一部分。”

马丁认为,医疗机构的核心资源是医生,不是设备,所以杏仁诊所在保证基本科室,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并不追求大而全,“我们目前拥有10个诊室和2个治疗室,这是目前看来最经济有效的诊所规模,筹建成本也只有丁香诊所的四分之一。”马丁的理想状态是,控制成本后,实现医生、患者和平台三方的利益最大化。

相对于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马丁认为杏仁诊所更像是一个平台,诊所是医生自己的,所以他并不担心患者流量问题。“在杏仁医生(一款医患交流APP)上线之初,我们就做好了顶层设计,医生在APP上已经聚集了自己的患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