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涛美的 著名黑客的转型路万涛要的回报是什么?
著名黑客的转型路 万涛要的回报是什么?
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
益云(公益互联网 )社会创新中心迅速制作并发布了“尼泊尔8.1级地震数据地图”,开始了继雅安、鲁甸地震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救灾”。截至4月29日,该地图共标注了超过100个震区数据,其中包括物资、医疗、交通、帐篷、水源、志愿者、危险等多方面信息,并且都有统一格式,标明了标注时间、信息来源、信息内容、是否经过核实等。
“为什么我们做救灾地图呢?因为救灾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混乱的。”益云(公益互联网 )社会创新中心创始人万涛举了一个例子: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有微博消息称,某校数名学生被困,急需救援。结果是,这批受困学生当天中午就被解救了,但是,到了第三天,他们的求助信息仍在网络上被一再转发。
“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万涛说。他给自己起网名为“黑客老鹰”,2009年,他把一手创立的中国“黑客”虚拟社区更名为“鹰眼安全文化网”,开始了向公益的转型之路。“鹰眼”敏锐,一下就看到了问题所在:灾情发生时,海量信息碎片化涌现,难辨真假,导致救灾盲动,效率低下。
针对这一问题,转型后的“老鹰”谋求建设性的解决办法。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当天,他和团队成员中午时分便开发出一个名为“信号弹”的手机应用程序,帮助遇上险情的使用者把短信、紧急联系人电话、所在地点经纬度、当前需求等信息发送出去,呈现在后台的地图上,以便救援人员采取行动。
当天下午,在“信号弹”的基础上,益云推出了第一张救灾地图。2014年,在鲁甸地震中, 益云救灾地图升级为2.0版,在标注救灾信息之外,还可直接生成救灾简报。目前,益云团队正在加紧开发带有“任务模式”的3.0版地图,目的是在可视化数据的基础上,推动线下的救援行动和协作。
“黑客是用技术方法,直接把你给黑了,说你有漏洞,你得补。”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的想象里,“黑客”仍脱离不开“攻击”和“破坏”的本性。“我不是来扒皮的。”万涛笑着说,随即话锋一转,“其实就是想为黑客正名。”
江湖之上,关于这位媒体笔下的“中国黑客教父”,流言仍在四处飘荡:“有人说我到这里来洗白了。”
2010年,在北京上地一间5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万涛及其团队将“鹰眼安全文化网”更名为“益云”,正式进入公益车道,用IT技术跨界支持和推动公益发展和社会创新。
“整个社会都在互联网 ,公益组织虽然也走互联网了,但是好像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工具。”之前,万涛曾帮许多公益组织做过免费网站,但这带给他的成就感微乎其微。“做了网站又如何呢?你的网站有流量吗?有人看吗?虽然说是服务社会,但是没有回报给我呀!”
万涛要的回报是什么?“这是一个数据时代,要挖掘和激发社会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公益界淡薄的数据意识让他非常头疼。“公益往往只在圈子里传播,圈子里各方面嘻嘻哈哈,其实往往都是讲故事多,很多都是天天在刷存在。”他甚至怀疑,很多公益组织并非真正追求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只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安慰与满足。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成长和社会互联网化的深入,万涛认为,“已经到一个分水岭的时候了”,光靠情怀和讲故事已经不足以带动公益界的发展,必须通过经得起检验的数据,把社会问题专业地客观呈现出来,并且“拿数据去行动”,“就像商业公司一样”,这样才能让社会公众认真地对待、参与和“复用”,而不是看热闹和盲动。
益云明确定位于产品开发,而非内容提供或行动支持。除了开发一些通用的应用程序,诸如志愿者管理、投票表决、财务披露等,它目前主要在更新基础数据收集工具。如今,最初开发的救灾地图已经升级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名为“益图”,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数据或制作个性化的地图。万涛称之为“聚公益云,汇善数据”。
如今,益云的官网上已创建地图超过200张,创建者既有壹基金、自然之友等公益组织,也有普通的个人,内容涵盖自然灾害、环境问题、教育、儿童安全、医疗、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每一张地图都有数据量和浏览量的记录。
这些地图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数据丰富、持续更新,有些却数据寥寥、没有更新,甚至始终是零数据状态。对此,万涛说“不关心”,他和他的团队目前要做的是创造和完善工具,让公众创建地图、发布数据的体验越来越好。
这只是益云发展战略的前端。从今年开始,在产品迭代的基础上,万涛计划带领益云做一些介入性的尝试。其中,与自然之友联合开展的“为爱熄烟”室内控烟调查活动已经拉开序幕。
数据是益云的一条腿,传播是另一条。无论是数据的收集、分析还是可视化呈现,目标都是激活行动以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因此,除了开发数据收集工具,益云还拓展互联网传播渠道。
2012年,益云打造了公益广告联盟“益播”,当年12月,又率先发起“404公益”,动员站长们把网站闲置的404页用于传播公益信息。2014年,加入“404公益”的网站超过22万个,此外,益云还开拓了普通网站广告位2000多个。截至目前,益云公益广告的总展现已超过10亿次。
“将来是谁的质量高,我就推谁。就像大家都发新浪微博,都发微信,新浪微博肯定说你是大V,你有影响力,那我就会去推你。逻辑是一样的。”万涛说。
经历过印尼排华、中美撞机等事件中跨国网络攻击的高潮,陷入过网络社区商业化过程中的迷茫,担任过跨国公司的网络安全技术指导,如今转型做公益,一路走来,万涛已日渐坦然。
他的“黑客”精神没变,只不过是找到了一处全新的安放之处。“因为单纯的IT还是蛮闷的嘛,我希望接触社会领域。”轻描淡写之间,是他在公益里体会到的价值。“公益起码跟我的路子是对的,也是要促进大家对社会问题的重视,最终是有智慧、有钱、有能力的人去解决,这样大家一起修正,因为社会在前进,解决了老问题还有新问题。”
他的“从不韬光养晦”也没变。虽然时常提醒自己“不得罪人”,但是,就像有人讥讽他到公益界“洗白”一样,他告诉《中国慈善家》:“有人已经觉得我们发展过快,过于抢眼球。”
在万涛心中,比起利益驱动的商业领域,公益市场有很大潜力,“公益行业应该更专业”。但是,进来之后,他看到了价值,却没看到专业,尤其是在数据意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