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冬父母 郭晓冬:孝敬父母首先要为父母增光

2017-07-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物档案: 郭晓冬,一位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影视明星.曾出演过电视剧<大校的女儿><新结婚时代><亲爱的爱人>等,电影<投名状><沂蒙六姐妹><建国大业>等.2003年,凭借电影<暖>荣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最佳影片奖,2006年郭晓冬以精湛的演技,获得第11届釜山电影节"亚洲十大最具潜力男艺人"奖,2008年度"慈善明星行动奖".入围理由:一个朴实无华

人物档案: 郭晓冬,一位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影视明星。曾出演过电视剧《大校的女儿》《新结婚时代》《亲爱的爱人》等,电影《投名状》《沂蒙六姐妹》《建国大业》等。2003年,凭借电影《暖》荣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最佳影片奖,2006年郭晓冬以精湛的演技,获得第11届釜山电影节“亚洲十大最具潜力男艺人”奖,2008年度“慈善明星行动奖”。

入围理由:

一个朴实无华的演员;一个对父母孝敬有加的儿子;如今,走出大山的郭晓冬,心里依然时刻想着能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人物故事:

1974年的冬天,郭晓冬出生在了山东沂蒙山区一个叫大坊前的小山村,郭晓冬没拘没束地长大,而纯朴的父母潜移默化中激发了郭晓冬的艺术天赋。但那片土壤,还是给他留下了太多珍贵的记忆:大山、羊群、梧桐树,还有那个最初给他艺术梦想的“土台子”、以及他和小伙伴成立的那个叫做“赶潮”的乐队。用吉他与二胡合在一起伴奏。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日子里,贫困时常袭击着这个家庭。“33块钱”这个数字,直到今天,依然是郭晓冬和家人心里永远的痛。因为家境拮据,郭晓冬少年时代因交不起33块钱的学费而辍学。辍学后的郭晓冬当过清洁工、建筑工,因为爱唱能跳,破格被县印刷厂招去当了工人。

郭晓冬说:“刚在工厂上班的时候是每月60块钱,给我妈50元。50块钱那时可以给家里解决很大的问题。吃饭则从家里背煎饼、咸菜,我觉得挺好,不觉得苦。我觉得我能给家里挣钱了,瞬间觉得自己成熟了。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很急切地想为家里承担起一些责任。那时大约十七八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可能比其他孩子更懂得家的意义,也更懂得父母的艰辛。”

生活的艰难没有阻挡住郭晓冬追逐梦想的脚步。1996年,郭晓冬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和赵薇、黄晓明、陈坤是同班同学,回想期当初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郭晓冬依然激动如初,他说,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以后可以让父母生活的更好一些了。

郭晓冬这个名字,再次闪亮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是2002年参演了霍建起导演的《暖》,这部影片把他带向了国际电影节的红地毯,一鸣惊人、成功登顶。然而,就是这部电影,他至今也不敢去看,因为看到这部电影,他就想起他生命中那个最重要的人——父亲。

后来《暖》在东京得了奖。郭晓冬说:得奖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父亲的坟前。那天下着小雨。我妈不让我去,我说我必须去。为此我专门去买了带小荧屏的小DVD,那个电池能用两三个小时。我相信他能看到。这是我的一种心愿吧。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因为我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我就想,父亲对这个家,对我付出这么大,他一定还在默默地支持着我,看着我。

父亲的离开,是郭晓冬内心永远不可触及的痛,但也让他更加珍惜健在的老母亲,在母亲60大寿时,郭晓冬亲自为母亲操办了一场隆重的寿宴。

2007年郭晓冬低调结婚了。他没有在媒体上公布、也没有通知更多的人,而是带着相恋5年的妻子回到了养育他的家乡。对于郭晓冬来说,那里是他的根。

对于家乡,郭晓冬说他有两个愿望。“捐建小学”的愿望已经实现了,还有一个就是要捐建一所敬老院。

孝心寄语:我的理想就是:所有的人在我的父母面前,竖起大拇指说:哎呀你的儿子真棒!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