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张生瑜 同仁堂董事长张生瑜英年早逝 过劳死困扰企业家
在同仁堂工作了十多年的张生瑜突然离世,他的离开可能会给同仁堂这家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金字招牌的老国企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是,也许不会改变同仁堂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昨日,同仁堂证券事务代表李泉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一个人的离去并不会改变公司董事会早已制定好的发展规划。
不过,纵观中国各大公司的高管群体中,张生瑜之死不是孤例,而是一个现象,它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
从底层员工做到董事长
张生瑜坐上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位子并不是“空降兵”,而是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刚刚大学毕业的张生瑜进入了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基层锻炼后,他当上了集团公司的企业管理处副处长、综合计划处副处长。
李泉琳说,1997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上市之际,张生瑜就进入了股份公司工作。28岁的张生瑜在资本市场大展宏图的机会出现了。其一直负责与证券事务相关的事务,长期的工作加深了他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了解。
从2003年5月28日至2006年5月25日,在第三届董事会中,张生瑜出任同仁堂股份的董事会秘书。之后的第四届董事会中,他又担任了副董事长、董事、董事会秘书三个职务,直到2007年4月份才接任董事长一职。
“他这个人对工作比较专业、无可挑剔,”李泉琳说,“人品也没得说,对员工也很亲切,工作上要求严格。”
由于长期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生瑜在北京企业圈也很有名气。2008年4月,他担任了紫光股份(000938,SZ)的独董;6月,他又担任了顺鑫农业(000860,SZ)的独董。
同仁堂革新之路不变
据同仁堂员工说,张生瑜上任董事长之际,公司正面临营销渠道不畅、终端推广不利、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公司的综合毛利明显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公司业绩曾在2006年大幅下降。
作为公司“少壮派”的张生瑜接任董事长之后,开始进行革新。当年,同仁堂股份业绩即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据该公司2007年年报显示,2007年,同仁堂实现净利润增长34%,每股收益为0.537元;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32亿元,同比增长48.7%。
张生瑜去世后,公司现阶段董事长日常工作由副董事长梅群代为主持。该公司称,目前,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一切正常。
天相投资的分析报告中称,同仁堂的优势核心在于其品牌价值,其文化内涵已经深入人心,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也已经得到了很好延续,公司不会因为一届领导的离去对其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东北证券分析师江维娜认为,目前该公司产品、营销及管理都仍处于整合阶段。去年其主导产品六味地黄丸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70%,业绩也逐年下滑,未来业绩增长面临压力。
“过劳死”困扰中国企业家
“张生瑜身为上市公司的领导压力能不大吗?”李泉琳说道,“再说他外面的事务也很多。”
看看近年来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发展史。1999年5月4日,“中国火腿肠大王”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在实现了春都A股上市交易并从股市募集走了4个亿的现金后,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2001年7月31日,率先掀起国内啤酒并购狂潮的啤酒业铁腕人物“拼命三郎”青岛啤酒集团老总彭作义猝逝;2004年11月7日,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2004年4月8日晚,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猝死;2005年9月18日,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38岁的孙德棣辞世……
上述这些企业离去的背后仿佛都有“过劳死”的身影。浙江001电子集团董事长项青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王均瑶的死正是因为太劳累了。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命运,大家都是白手起家,每天工作18个小时左右。而2004年4月,孙德棣由于治病暂时休假,同年7月重返工作岗位,经常加班加点拼命工作,甚至打着点滴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