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李文达大桥通车
李文达大桥的通车,将有力分流黄克競大桥的车流。
李文达大桥由旅港乡亲李文达以及他的家族企业李锦记集团捐资3400万元参与兴建,与黄克競大桥构成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它的通车有力地分流了黄克競大桥的车流,对完善和提升银洲湖西岸交通路网起到积极的作用。记者从市外事侨务局获悉,堪称中国第一侨乡的江门五邑地区,从1978年到目前为止,由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的桥梁超1100座。
当天,李文达以及家族成员,魏志平、文彦等新会区领导出席通车仪式。
以名字命名希望后辈记住家乡
和黄克競大桥一样,李文达大桥同样是以捐资者李文达的名字命名。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旅港乡亲黄克競回到新会,坐渡船走进父母亲的家乡——双水镇。那时,从会城通往南坦岛方向没有桥,只能摆渡。看着乡亲们焦急地挤在小小的渡口上,他忍不住一阵心酸。很快,由黄克競资助1000多万元,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大桥于1992年12月通车剪彩,大桥的建成结束了会城至南坦岛的摆渡历史。
多年来,从会城至南坦岛方向,靠唯一的大桥——黄克競大桥通行。随着新会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往来黄克競大桥的车辆越来越多,交通日渐拥堵。经常从香港往返新会南坦岛方向的李文达看着这一切,便萌生了捐资建桥的想法,并获得家族成员的支持。
“我是新会人,新会同样是李锦记的根。我们家在离开家乡超过100年之后,1995年回家乡投资设厂建设李锦记集团。多年来,除了乡亲,李锦记集团企业运输也靠黄克競大桥出行。再建一座桥,乡亲出行方便,我们出行也方便,对大家都好。”80多岁的李文达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怀着对家乡的浓浓情感,在昨天的通车仪式上,李文达携夫人以及5位子女,首先从李文达大桥经过,见证了大桥的通车。
“大桥之所以以爸爸的名字命名,是因为爸爸希望我们后辈能够永远记住家乡,将来也要为家乡作贡献。”李文达的儿子李惠中表示。
大桥通车 村民叫好
通车一刻,李文达大桥桥底的群胜村、九龙里的村民纷纷自发来到桥底,看着车队从桥上通过,一致鼓掌欢呼叫好。
李文达大桥是市、区两级重点交通工程,并被新会区委、区政府列为重点倒逼项目和重大民生实事工程。李文达大桥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其中,李文达以及李锦记集团捐资3400万元,于2012年7月18日正式动工建设。
李文达大桥工程全长约1.29公里,和黄克競大桥一样,起点位于新会大道南门桥立交桥底,由北向南,跨越南坦水道,终点位于南坦岛群胜路口。大桥长617.54米,宽13米,设计行车时速为80公里/小时,桥梁最大主跨为70米,通航孔净高为8米。
当天,家住九龙里的村民谭华专门开摩托车在李文达大桥跑了个来回。他告诉记者,随着来往车辆越来越多,黄克競大桥每天在上下班高峰期非常拥堵,连摩托车都要排长龙过桥,短短的几百米桥身,有时甚至要走10到20分钟,特别不方便。现在李文达大桥通车了,可以减轻黄克競大桥的压力,让村民出行更加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