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兴旺2016 2013年美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 施一公邓兴旺入选
生物通报道: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这也对科学家在本领域研究的重要肯定,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就有不少华人科学家,近期美国科学院公布了2013年新增院士的名单,其中新当选院士中有六位华人科学家,著名科学家施一公,邓兴旺等入选。
其中生物类包括:(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生科院院长施一公教授,香港大学支志明(Che Chi-Ming)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专访卢煜明:产检技术新里程碑);(美国院士)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耶鲁大学教授邓兴旺教授,霍德华休斯医学院陈雪梅研究员,美国NIH杨薇研究员。
其中国内学者最为熟悉的可能就是施一公教授了,这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与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等。曾在各大顶级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如近期其研究组就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报道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复合物四聚体的晶体结构,并通过结构信息阐述了该蛋白复合物的工作的分子机制。由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模式,这一转运模式有别于目前对于转运蛋白通用的“alternating access”模型,是一种崭新的膜转运蛋白工作模型。
在此前中科院院士增选过程中,施一公教授进入了候选名单,但最终未能入选,这也引发了当时不少媒体的议论(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落选院士是因国籍问题 、中青报:饶毅施一公为何落选院士 ),而此次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表示入选原因是其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美科学院:施一公入选院士是因科学成就)
此外,邓兴旺教授也是早期回国,在植物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不少重要贡献,从最开始在2000年北京大学聘请他为长江特聘讲座教授,邓兴旺不但把自己1998年组织起来的“北京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育遗传学暑期免费讲习班”从最初的40人听课发展到2006年的800人大课的国内接触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且他在北大和耶鲁之间积极沟通,于2001年促成了耶鲁在本土之外的第一个合作中心“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北大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一步就踏了国际快车道。
2008年,48岁的邓兴旺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转向:从基础科学研究转向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以促进改变中国种业“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2009年8月,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沿实验室”)宣告成立,他出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邓兴旺研究团队瞄准的第一个突破点,是杂交水稻当时的最大技术瓶颈——制种光敏难题。原有的杂交水稻制种,对温度要求非常严格,大田温度与预期温度稍有偏差,制种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幅下降。2010年,邓兴旺带领的技术团队开发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使杂交水稻制种彻底摆脱了对温度的依赖,预计明年夏天就可以投入大田生产。
另外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也是本研究领域的一位权威学者,他是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的首创者,早在1997年他率先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漂流”的胎儿DNA。这项发现令他的研究队伍在非创伤性产前诊断领域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技术被世界多间实验室(如英国国家血液服务)用作常规检测之用。
这项发现亦为医学界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向,首先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测试方法检验孕妇及胎儿的多项疾病,有别于过往较高危的测试方法如羊膜穿刺检查。由于胎儿漂流在孕妇外周血的DNA浓度有限(最多占10%),非侵入性产检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单基因遗传疾病的检测上,无法检测复杂的遗传疾病。
卢煜明教授一直致力于非侵入性产前诊断的研究,他开发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即通过母亲的血液样本获得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这种新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单基因遗传疾病的检测,还可用于复杂性遗传疾病的产前检测,目前这一技术不仅已经用于21号染色体(唐氏综合症)风险筛查,而且也拓展到了13和18号染色体产前诊断。
此次新增选院士共包含84名科学家,21名外籍院士,其中有哪些生命科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Barres, Ben A: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主任,本来的名字是芭芭拉·巴雷斯(Bartaga Barres),1997年四十二岁的时候,变性成为男人。
Dubcovsky, Jorge:加州农草科学学院
Goodnow, Christopher:澳大利亚国立大学John Curtin学院的分子医学教授
Perrimon, Norbert: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
Portnoy, Danie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生化,结构生物学教授
Staudt, Louis M:美国NCI癌症遗传学家
(生物通:张迪)
附:美国国家科学院部分华人院士名录 张光直(Chang,Kwang-Chih) 哈佛大学 张立纲(Chang,LeroyL) 香港科技大学 陈省身(Chern,ShiingShen) 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 钱煦(Chien,Shu)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卓以和(Cho,AlfredY.
) 卢森技术贝尔实验室 朱经武(Chu,CW) 休斯敦大学 朱棣文(Chu,Steven) 斯坦福大学 冯又嫦(Fung,Inez)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冯元桢(Fung,Yuan-Cheng B)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胡玲(Hu,Evelyn)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叶公杼(Jan,Lily Y)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詹裕农(Jan,YuhNung)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贾兰坡(JiaLan-Po) 中国科学院 简悦威(Kan,YuetWai)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雷干城(Louie,Gwon Sheng)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李雅达(Lee,PatrickA) 麻省理工学院 李政道(Lee,Tsung-Dao) 哥伦比亚大学 李远哲(Lee,YuanT.
) 台湾中央研究院 李文雄(Li,Wen-Hsiung) 芝加哥大学 林伯中(Lin,Robert)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林家翘(Lin,Chia-Chiao) 麻省理工学院 麦德华(Mak,TakWah) 多伦多大学(加拿大) 毛河光(Mao,Ho-Kwang) 华盛顿卡内基基金会 沈吕九(Sham,LuJeu)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沈元壤(Shen,YRon)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徐遐生(Shu,Frank H)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萧荫棠(Siu,Yum-Tong) 哈佛大学 谈家桢(TanJiazhen) 复旦大学 田炳耕(Tien,Ping King) 卢森技术贝尔实验室 丁肇中(Ting,Samuel C.
C.
) 麻省理工学院 钱泽南(Tjian,Robert)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钱永佑(Tsien,Richard W) 斯坦福大学 钱永健(Tsien,Roger Y.
)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崔琦(Tsui,DannielC.) 普林斯顿大学 王倬(Wang,James C.) 哈佛大学 王晓东(Wang,Xiaodong)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翁启惠(Wong,Chi-Huey) (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吳以仲(Wu,Carl) 国立卫生院 杨振宁(Yang,Chen N.
)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杨祥发(Yang,ShangF) 台湾中央研究院 姚期智(Yao,Andrew Chi-Chih) 普林斯顿大学 丘成桐(Yau,ST) 哈佛大学 周光召(ZhouGuangzhao) 中国科学院 张圣容(Chang,Sun-YungAlice) 普林斯顿大学 蒲慕明(Poo,Mu-ming )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复旦校友当 王永雄(Wong, Wing H.
) 斯坦福大学 谢宇(Yu Xie ) 密歇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