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李鸿宾 李鸿宾教授主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第三场

2018-0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9月27日晚19点,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系列讲座第三场--"疆域·空间:唐朝权力博弈的场所"在文东1106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由李鸿宾教授主讲,彭

9月27日晚19点,历史文化学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系列讲座第三场——“疆域·空间:唐朝权力博弈的场所”在文东1106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由李鸿宾教授主讲,彭勇副院长主持。讲座深受校内外学人的欢迎,百人教室里座无虚席。

李鸿宾老师从自己选题缘由为切入点讲起,认为领土问题自国家概念产生以来始终牵绊着历代统治者,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们对领土疆域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而这些看法多少会影响政治思想的构建。李老师通过列举古代中国和西欧国家的架构模式,提出中国自古以来缺乏政治哲学总结,但政治实践从未间断,并且古代政治与思想从未脱节,所谓思想是为现实而服务。

西方却与东方相反,西方政治哲学的独立性左右着国家政治走向,直到近代产生民族国家理论并指导西方向世界扩张。李老师以小见大,从唐朝的疆域与人的关系中反映出中国王朝时代的疆域观,并借此表达了对现代国家领土主权的关切。

在考虑唐代人的疆域观时,李老师提出要注意语境,批判了将近代主权国家的眼光带入王朝时代的作法,后见之明虽然能够提供更为明朗的思路,然而却很有可能犯时空错乱之嫌。李老师例举唐朝汉人对北方的态度,所谓的夷狄观念和地理环境的区别造就了民族间心理的隔绝与非认同。尽管唐朝统治者力图突破以汉人为主的领土疆域,且取得50年左右的成果,但随着国力不足,国内动乱,原先占有的北地瞬间瓦解。

相比于其他以汉人为主体的王朝,唐王朝突破民族界线的举动也是罕见的,唐代之所以将异质成分纳入王朝统治下,在李老师看来是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文化观念和唐王朝统治集团的地理位置和内部成分所决定的。唐朝的创立者源于关陇地区,多少带有着西部民族的血统,在“汉夷”观念上不像传统汉人般固执己见。

而王朝的关中本位也决定了未来国家的扩张方向,以及它所能辐射的人群与土地。在此,李老师认为在研究政治地缘时需要注意三要素:国家、人群、地域。

现代领土理论认为土地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在古代中国,人是第一要素,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人口才是增加国家财富最重要的因素,土地的重要性是依附于人的劳作生产,而不靠其本身的蕴含的资源。

由此,李鸿宾老师就向同学们解释了为什么近代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屡受挫折。最后,李老师在表达对现代民族关系的展望时,认为民族意味着差异,差异并不是不好却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它的界限不在人情纽带而在制度建设,没有良好的制度规范,再强烈的情感羁绊也会逐渐被时间模糊。

随后的问答环节气氛也十分热烈,结合听众的问题,李老师提出自己对学习历史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再学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并且要注意史书原典的阅读,只有有据可循,才能游刃有余。李鸿宾老师的讲座,让同学们受益颇多。一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在读博士生表示,这场报告对他本人的学位论文很有启发。

据悉,这是历史文化学院本月举办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第三场讲座,场场爆满,效果很好。这一系列讲座将一直持续到本学期末,每周二晚上,均有精彩的高水平讲座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