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山隶书 当代隶书中坚批评榜之——张青山

2017-07-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俩交情不深,往来只因这次活动.在当代隶书中坚提名之初,众多获奖书家提供的名单里都写上了张青山.而我的记忆,还停留在首届篆书展那张楚篆作品所

我俩交情不深,往来只因这次活动。在当代隶书中坚提名之初,众多获奖书家提供的名单里都写上了张青山。而我的记忆,还停留在首届篆书展那张楚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里。是作抄了王维五言律诗《鸟鸣涧》,以三条屏拼接而成,右下侧留空以隶书释文;中上方约四字空间,白纸,魏碑数字,概括楚简帛之特点;左下方以行草落款。

一张字,四种书体, 水平甚高,置于一纸,却显得破碎。或许,在展览时代,他因这样的方式极大限度地展示了综合书写水平,作品获得了一等奖。我是由此关注张青山的,而四十来个隶书小字,终究没留下什么印象。

翌日,张青山发来投票作品,又介绍几位隶书高手参与其中。这期间有十天之久,未能及时提供资料的,最后被抹去了名字。投票伊始,张青山再和我聊起某某,认为这二人人书俱佳,看能否增补进去?

最终,张青山榜上有名,位列第二。在提供撰文资料时,他额外寄了三张字,让我以此应付活动开销。我寄一册《心仪秦汉》,略表敬意。数日后,张青山拿到书,赞赏有加,末了,发一个微信红包。我回复:“这本书极少送人,受赠者必是我敬重的师友,不要红包!

”张青山则坚持,说:“著书不易,知其艰辛!都这样送,读者不忍!这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嘛!收下吧,切切!”见我无动于衷,他又以语音消息相劝,声音洪亮、平和,丝丝缕缕,洋溢着真诚。

我蹲在作品前,琢磨张青山的字。他紧锁眉头,目光峻严、悠深,阔嘴大耳。身后是扭曲的老屋,丛林隐约,乱石砌壁。张青山束腰斜倚,目视前方。我的手指在屏幕上戳了一下,红光闪烁,一下子,似乎走进了书家的内心,触及他的书风形成之渊薮。

张青山五体皆能,以大字居多。在楚篆、魏碑和隶书上都取得了佳绩。若论隶书,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结字因势赋形,纵横、穿插、方圆、肥瘦,错落有致。即便相同结构,亦能和而不同。以八尺条《丁敬论印诗》为例,并排“离”、“到”、“汉”三字均属左右结构,前二字左高右低,貌似雷同,却于偏旁肥瘦上有所差异,或左宽右窄,或扬右抑左,与“汉”字差别极大。隶书难于布白,若要气韵生动,尤其大字,结字极为重要。

二、刚柔相济,方圆兼顾。张青山隶书受《张迁碑》影响甚多,取魏碑之方刚、拙朴,汲楚简之圆转、灵动,熔铸一体,讲究刚柔相济,方圆调和。当年,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

”方圆乃笔法之关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在起收,二看线形,三则转折,四乃空间。张青山笔下的“方”既见线条两端,时而铺毫崚嶒,或翻笔折锋,或外圆内方,细心经营空间留白。 他的“圆”多以弧线和裹锋所得线形来呈现。

三、沉实飞动。你若面对张青山隶书原作,被其拙朴厚重的线条吸引,甚或腹诽它的粗笨、僵硬。一旦远眺,抑或拍了图片欣赏,厚重与灵动便凸现出来。方笔若众,线条质实,需要灵动的线性破其板滞。飞动即以三种方式显露出来:一在主笔,多以篆籀笔意为之,线条挺劲活脱;二在磔处,按到尽处倏地翘笔甩出,极具动感;三是点画收笔轻盈,若箭离弦。

四、方笔为主,结体峻峭。无论起笔切入,还是收尾戛然而止,抑或顿挫抽出,在张青山作品中都有明显的棱角。加之线条内收,翻笔折锋,字形边框若嶙峋鳏夫耸肩显骨。

五、墨法枯润自然,偶作黏并,化线成面。

值得一提的是,张青山隶书虽以大字为主,数件作品置于一处,味道还是有些差别。也就是说,他的技法锤炼具有极强的兼容性,不是厚此薄彼,盲目排斥。

就目前作品而言,他在笔法、结体的协调性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如《丁敬论印诗》中“舒”字左方右圆,不同的笔法体系,偏旁之间的极大反差,显得过于突兀。又如“捲”“浑”、“守”与“唐”、“汉”、“家”一圆一方,一柔一刚,对比建立于字与字之间,似不同法帖集字成篇,没有共性的表现元素来贯通,有失生硬、做作。

方多易僵,若不能使线条松动,镂刻之相必损其含蓄蕴藉。从空间分割角度分析,张青山于并列数笔的处理上,重在向背,忽视疏密对比,空白显得均匀了。

或因教学之故,张青山诸体兼善,这既是优点,也有不足。人说五十知天命,到了这个坎儿,总要做些减法的。若精力系于一处,理论、创作并修,则希望可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