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

2018-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简介:梅贻琦开创了清华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奇迹.他领导的清华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诸多大师.本书系统.权威.完整地介绍了20世纪一位伟大

简介:梅贻琦开创了清华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奇迹。他领导的清华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诸多大师。本书系统、权威、完整地介绍了20世纪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

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

凤凰读书 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在去年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的时候,坊间出了很多书,那么在讲情绪大学百年来辉煌的历史,但是你去看这些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觉得有一点困惑,甚至有一点为清华感到尴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书讲到清华的威风光辉,好像总是回到了过去民国年间的那个清华。

那么现在这个清华到底是怎么样呢?跟那个时候颇有不同,这不同在哪里呢?就拿清华最重要的一个校史上面,其实这个最重要的真正清华大学的创校者、创建者之一,梅贻琦校长,他这句名言大家都听过吧,“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几年大家都很喜欢讲大师大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大师了。

在大学里面遍地找大师,然后就找到了梅贻琦当校长时候的清华,那个时候人家有大师。

现在的清华也很大,是因为他有“大官”,跟那个年代的清华颇不相同,无论如何我要给大家介绍这本书,叫做《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作者是黄延复,黄延复是很资深的一个做清华校史的一个老学者,然后还有钟秀斌,也是一个资深的传媒人,他俩合作,基本上好像很多的材料,基本的内容都是来自黄延复先生的。

这里面就说到,黄延复先生其实他有过一本旧书,这个旧书叫做《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现在我们看到这本书,其实是来自那本书的,后面再加上了台湾有另一位,就是晚年梅贻琦校长的贴身秘书赵赓飏先生,他有一些作品,也被他大段大段揭露,于是就有了这么一本传记。

但是这个传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脱胎于一本老书的关系,所以看得到某些旧时代出版的痕迹,例如说里面讲到当年清华的教授治校、民主理念,作者都不忘为他接上几个形容词,比如说资产阶级民主等等等等,不过无所谓,反正大家看得懂这本书就行了。

这里面我们要说到清华这间学校,必须要了解清华办学的那个过程,庚子赔款的故事大家都很了解对不对?也都知道清华是用庚子赔款办的,但它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大学,它一开始等于是一个“留美预备学校”,就是说当年它还没成为大学的时候,是为了要训练学生得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的。

今天当然清华、北大也都有点像“留美预备学校”一样,但是那个时候的清华是名正言顺这么干的,但是当时的学者,包括梅校长他们其实对这个情况觉得有点不安,不太好,很希望真正的为本国培养人才出来,服务本国的这么一间大学。

但是那个年代,偏偏清华的情况不是很妙,比如说1927年,那个时候国民党南方的势力已经统一起来了,一统一搞什么呢?马上就搞党化教育,就是要把国民党的势力深进大学里面,要学生们都接受党化教育,而且这个提出党化教育号召还是在什么时候?居然是在当年的“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上提出来的,好不讽刺,而那个时候,我们要了解,就等于有各种政治势力要伸手进校园,那个时候的清华一开始只是一个很草创的预备学校,忽然要转型成大学,在这个过程里面,你可以想见它当时面对的种种压力,更不要说,办了没多久,很快就开始又要预备抗日了。

在那个过程里面,好玩的地方是什么,清华出现过“三赶”校长的风潮,也就是说,当年的政府教育部派过三个校长来,这三个校长都被大家赶跑,这里指的大家是学生跟老师,比如说罗家伦,其实他还是有点功绩的,但是还是被赶跑,他怎么被赶跑的呢?这里面就说到,当年罗家伦本来是有事功的校长,但是他很信国民党那套,搞“党化教育”,一开始就受到学生的抵制,有些学生甘冒记过开除的危险,拒绝出席早晚点名,结果当时他推动的军训,搞不到两个月就收场,改为只限一二年级必修,学生对“党义课”也日益厌烦,以废话论置之不理,听课者寥寥,一般的大学老师甚至不愿意跟教那些“党义课”,教党的思想的老师同桌共餐,罗家伦在反董事会斗争中提出辞职,学生们马上就表示说我们绝对不挽留。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那些学生多牛啊,例如说有这么一个校长叫乔万选,他是在军警的保护下,企图用武力来接收清华当校长,但是学生会组织了一个叫“护校委员会”,在校门口外挡着他,居然能够逼他当场坚辞,保证不再来校接收。

这就让人觉得很奇怪,那时候的政府是不是太窝囊了,连管个大学,派个校长去都搞不好,校长人都还没到,还有军警护着,怎么就能够让一帮手无寸铁的学生在门口把你给赶了回去,轰了回去呢?这时候我们就了解到,当然我们要了解梅校长是一个非常了不起伟大的教育家,但是他的出现是有背景的,这个背景是什么?就是当年的清华原来就有一种很强的师生共同营造的民主气氛。

比如说一个教授治校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其实是跟政治局面有关的,因为当时国内一度出现南北两个国民政府对峙的局面,清华远在北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鞭长莫及,因此清华曾经试过11个月没有校长,一切的校务皆由校务会议负责处理,而这个校务会议基本上里面慢慢地出现了教授会议,权利越来越大,成为全校最高权利机关,然后里面甚至又出现了一个教授的校务会议,还有评议会,这都是教授来控制的,这就是清华的一个民主传统的背景。

而在这样的背景底下,当时他们主要的一个教务长后来就来了,就是梅贻琦先生,梅先生刚开始当教务长,可以说是代理校务,他代理校务的那个时候,清华的学生并不多,但是在他1931年开始当校长,短短不到10年,清华变成一个全国有名,又有学术地位的大学。

真的,清华原来没什么来不起,10年间就很牛了,出过了多少人,你想想看,我们现在常常大家很熟悉的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最年轻的在台湾的李远哲,然后中间的李政道、杨振宁,都是清华出来的人,更不要说这几年大家很流行讲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师,那里面有多少牛人,钱钟书先生这些人。

那么这些人到底跟清华是什么关系?清华是怎么产生他们出来的呢?我们可以再好好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