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旦华眼中的江青

2018-04-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朱旦华,原名姚秀霞,1911年12月26日出生.她出生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中华民国还未成立,所以有人称她"出生在一个没有朝代的特殊岁月".朱旦华中学就读于上海务

朱旦华,原名姚秀霞,1911年12月26日出生。她出生时,清王朝已被推翻,中华民国还未成立,所以有人称她"出生在一个没有朝代的特殊岁月"。朱旦华中学就读于上海务本女中。她非常热心社会活动,积极参加五卅运动等。

1931年从上海务本女中高中师范科毕业,留校教务处做办事员。时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难当头,朱旦华一腔爱国热情,义愤填膺,景仰淞沪抗战的英雄。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她密切和上海地下党联系,进行秘密和公开的宣传活动。

1937年想去革命圣地延安时,朱旦华曾约也想去延安的电影明星蓝苹(即后来的江青)结伴同行。蓝苹借口"有些事还没处理完"婉拒。朱旦华后来说:"蓝苹那天穿的是一件很普通的月白色短袖旗袍,给人的感觉很清丽。她脸色很白,眼睛很大,脸上似乎习惯性地挂着甜甜的笑意。"这是朱旦华第一次见到蓝苹的印象。

这两位女性还真是有缘。两人1937年都到了延安,并未谋面。蓝苹改名江青,于1938年和毛泽东结婚。1940年,朱旦华在新疆和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结为伉俪。比朱旦华小3岁的蓝苹成了嫂嫂,比蓝苹大3岁的朱旦华则成了弟媳。两人成为妯娌。

朱旦华第二次见到江青,则到了1946年7月,她带着5岁的儿子毛远新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监狱出来,同100多名难友回到延安的时候。她跟毛远新去看毛泽东再次见到江青。朱旦华曾说:"这时的江青和上海时的蓝苹判若两人。

她穿着一身白色粗布对襟衬衫,没有任何样式,仅是腰际间用两根细带紧了紧,穿在身上很贴身;下面穿着黑裤,黑白分明,更显得高挑的身材婀娜多姿。"江青仔细地看了朱旦华一眼,含蓄地一笑说:"我认识你,在上海我们见过面,你邀我一起到延安,对吗?"

朱旦华觉得,江青具有很强的记忆力。8年过去了,岁月的留痕,牢狱的创伤,使朱旦华和当年不能相比,可是江青一眼就认出来了,当时朱旦华还是有几分感动的。这天,江青告诉朱旦华,1937年她走后,自己又觉得应该早点来延安,便急急忙忙赶到西安,找到熟人徐明清,又通过博古审查,8月下旬就到了延安。

"捷足者先登,比我到延安还早了。"朱旦华笑着说。毛泽东和江青都笑了。

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机关和部队,按照毛泽东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的战略和策略,决定撤离延安。在撤离延安时,江青拿出了一条毛毯递给朱旦华,说:"这是前线缴获送给润之盖的。润之叫送给远新,你带去吧。"

"这怎么可以呢?"朱旦华连连摇头。

"这是润之决定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孩子的一点心意。"江青的眼睛慢慢地涌出泪珠。

朱旦华眼睛湿润了,双手接过了那床毛毯。在撤离延安前毛泽东送的这床毛毯,毛远新童年盖它,朱旦华老年也盖它。毛毯一年年陈旧,却温暖如昔。

新中国成立后,朱旦华和江青的关系又有了许多新的情况和变化。

1951年9月,朱旦华到北京参加全国妇联的一个会议。毛远新也跟着来了,北京育英小学的伙伴太令毛远新想念了。开会时,毛远新由康克清送到他伯父毛泽东家。朱旦华开完会后,回南昌前,去看望毛泽东,准备将毛远新带回南昌。

毛远新想回育英小学读书(1948年秋,毛远新在西柏坡就进了中央办公厅直属的育英小学)。毛泽东笑望着侄儿说道:"在我这里是温室的花朵,跟妈妈可以经风雨见世面。"毛远新大声"抢白":"我也不住你这里,我住学校,怎么是温室的花朵呢?"侄儿天真有个性的反驳,引逗得毛泽东哈哈大笑。

江青在一旁也禁不住笑了起来。江青把朱旦华拉到一边,说:"自去年岸英牺牲后,润之从来没笑过。今天大笑是头一次,孩子就放这儿吧。"江青认为毛远新留在北京对毛泽东改善心情有利。这是解放后朱旦华第一次见到江青。当时,江青刚从苏联养病回来,穿着蓝色的布拉吉(连衣裙),温文尔雅,倒没有后来那种骄气和跋扈,显得很娴静。

朱旦华说:"毛远新在毛泽东身边整整读了10年书。"毛远新1951年9月来到毛泽东身边读书后,很快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毛泽东夫妇都将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什么东西,只要有李敏、李讷的,必有毛远新的。毛泽东外出带小孩,无论是北京市郊还是北戴河,都要带上毛远新这个"小尾巴"。

毛泽东说毛远新是个"小豆子"。毛远新不服小,可他一说只比李讷小半岁,李讷就会和他比高矮。小学时毛远新个子比李讷矮大半个头。每到这时,江青往往出来"护短",李讷就向父母亲撒娇:"你们第一疼小豆豆,其次才是我。

"一个"小"字说得又响又亮,一家人亲情融融。在长期深情的关爱中,毛远新很自然地称呼毛泽东和江青"爸爸""妈妈"。毛泽东和江青在说话和信件中,也很自然地以毛远新的"父"和"妈妈"相称。1967年我给江青当秘书时,她和我们工作人员谈话,常说我们家有3个孩子:李敏、李讷、远新。

20世纪60年代初,朱旦华还到毛远新大伯毛泽东家去过一次。她以前每次去毛泽东家,都是服务员给她和江青倒水,过去江青总是微微地颔首以示谢意,很有礼貌。这次去,江青对服务员倒水微皱眉头,服务员在她面前很谨慎,小心翼翼。那种场面令朱旦华不自在,她和江青交谈了几句就告辞了,以后到北京她没再去中南海走亲戚。后来,毛远新也不在北京读书了。

在马社香著《一个女革命者的历史见证》这本书中,朱旦华还多次谈到贺子珍和江青的关系。

曾志和毛泽东、贺子珍之间称得上是患难之交。在毛泽东和江青结婚之后,曾志对贺子珍的感情中又多了一层同情。曾志是1939年12月从白区来到延安的。很快毛泽东邀请她长谈和吃饭。吃饭时,毛泽东将江青喊过来。关于毛泽东和江青结婚的事,曾志在上海搞地下工作时一听说就有些想法,一见面江青刚怀孕,没吃几口白水煮的豆芽菜就跑出去呕吐,毛泽东赶快举着灯给江青照明,又端水给她漱口,还轻轻地为她捶背,曾志看得出毛泽东很疼江青。

毛泽东认识江青肯定在贺子珍离开延安以后。贺子珍在言谈中,称江青为"江青同志",从来没有骂过江青,只说自己的不是。

从朱旦华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贺子珍离开毛泽东绝不是因为江青。当然,江青和毛泽东的结合是缘于贺子珍已离开毛泽东,但这不是她造成的,应该说对这个问题谈不上江青有什么过错,或有什么品质问题。贺子珍不怪江青,还称江青"同志",只说自己的不是,这反映了她令人敬佩的品德和胸襟!

朱旦华这个革命老前辈,虽经"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但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变,革命意志不减。"文革"结束后,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她离休后,仍时刻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充分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胸怀和情操。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2010年驾鹤西去,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