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人故居知多少 这些名人曾经在上海住过 张爱玲故居
提到上海名人故居,真是数之不尽,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巴金、张爱玲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其中,张爱玲更是将上海融入她的作品中,化成她的血骨。那么,这些故居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
张爱玲故居
地址: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
康定东路87弄的老洋房是一幢清末民初盖的房子,现在是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原先这里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从1921年张爱玲出生时起,她在这座老宅中度过了十多年的时光,带给了她从23岁到25岁之间的创作高峰。
张爱玲曾在《私语》中详细地叙述了在这座大宅内的生活,如被关禁闭时呆的黑屋子,和弟弟一起在阳台上骑脚踏车等。小说《倾城之恋》中曾描述过的白公馆黑暗的客厅,也取材于这里终日不见阳光的客厅。据学者考证,《半生缘》中姐妹同嫁一个丈夫的情节,其实也源自这条弄堂里一户邻居的故事。
在现今的文化中心,一楼作为大厅使用,二楼是武定书场,软糯的评书每天在这里准时开场。三楼则是一间间社区教室。唯有地下室依旧保留着张爱玲的空间。包括张爱玲作品在内的各类书籍暂时存放在这里,大客厅通往张爱玲书屋。书屋内陈列着关于张爱玲的中英文书籍、影视作品等。
宋庆龄故居
地址: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
淮海中路1843号宋庆龄故居,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德国人的私人别墅,从1948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15年之久。故居的主体建筑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如今这里藏有宋庆龄文物1万5千余件,包括照片、来往书信、宋庆龄的大学毕业证书、藏书、生活工作用品、国务活动礼品、宋庆龄亲属物品以及历经磨难由宋庆龄保存的孙中山印章等。
故居前后是花园,四周围绕着30多株百年香樟,葱郁华盖。楼下是客厅和餐厅,布置得雅致朴素。客厅北墙正中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南面墙上有毛泽东主席1961年来看望她时的照片留影。边厅的墙上,挂着徐悲鸿送给宋庆龄的骏马画作。餐厅里陈列着国际友人赠送的珍贵礼品。宋庆龄平时就在这里用餐。
主楼二楼朝南的一间大房间是主人卧室,这里陈列着宋庆龄与孙中山共同生活时的一些生活用品,其中一套藤木家具是他们结婚时,宋庆龄父母赠送的,这套家具宋庆龄使用了60多年,不舍不弃;壁炉上方挂着1915年宋庆龄和孙中山在日本结婚后的合影。壁炉上有一台古式座钟,如今时针永远停留在20:18分,那是宋庆龄去世的时间。
蒋介石故居
地址:今上海东平路9号
蒋介石故居是宋子文送给宋美龄的陪嫁之物。蒋介石十分喜爱这座法国式花园洋房,称其为"爱庐"。
解放后至今,"爱庐"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练琴房和乐队排练厅,1994年被列为本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爱庐"被批准立。
鲁迅故居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
在(原施高塔路130号),即大陆新村9号,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鲁迅故居是大陆新村132弄的最后第二幢。鲁迅在民国22年4月11日以内山书店职员的名义迁入,民国25年10月19日在这里逝世。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鲁迅故居占地78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2平方米。现屋内陈列着主人生前用过的珍贵物品和写作用具(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
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住时的情景复原;屋前有小花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沿西墙放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后间是餐室,东墙放着西式衣架帽架。
二楼的前间是鲁迅的卧室兼书斋。东面是张铁床,沿西墙放着大衣柜、茶几、两把藤椅和一只镜台,镜台上陈列着外国版画。一幅周海婴出生16日时的油画像挂在山墙的五斗橱的上端。南窗糊着彩色玻璃纸,窗下是书桌,桌上放着文具、烟具和花具。
窗边壁上的日历维持着原状:民国25年(1936年)10月19日,镜台上的闹钟指针停在凌晨5时25分,显示着鲁迅逝世的日期和时间。二楼后间为储物室,有储物箱、橱柜、吊篮等;储物室后为卫生间。
三楼前间有阳台,在海婴与保姆的卧室,除一张大床外,室内陈设简单。后间是客房,放着简单的卧具、桌椅和书橱,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三楼后有楼梯通向楼顶。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寓所里逝世,享年56岁。鲁迅去世至今已70多年,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价值,不但没有被历史冲淡,而且愈发明晰、愈益增辉。鲁迅光辉的一生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战士的精神,将和他的精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鲁迅故居内的家具,绝大部分是原物,鲁迅逝世后,许广平迁居淮海中路淮海坊时曾带走。1950年恢复鲁迅故居时由许广平捐赠。
馆名为已故周恩来总理亲题。建筑外形具有鲁迅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传统风格。馆内的1.7万余件陈列品,概括地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和战斗历程,重点表现了他在上海10年中的社会和文化活动。
毛泽东故居
地址:静安区茂名北路120弄
上海毛泽东故居是一幢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这幢楼的七号,就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在1924年2月至年底住过的地方,这里现已建成毛泽东旧居陈列馆,1920年5月5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请愿团"来沪,住在哈同路民厚里29号(今安义路63号),时间达两个多月。
民厚里29号是一幢两层楼砖木结构的房子。毛泽东和随同来沪的15岁的张文亮住在前楼下房。1999年12月26日起对社会开放。
毛泽东一生曾50多次来上海,其中,1927年之前就曾10次到过上海,因此在上海不少地方都保留有毛泽东的旧居。此处是他第9次来上海时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住得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次。当时,毛泽东除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外,主要是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为巩固国共合作,推进国民革命而工作。
杨开慧除料理家务,帮毛泽东整理文稿外,还去工人夜校讲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在石库门楼上,有《毛泽东在上海》图片资料展。参观者可以看到孙中山亲自提名毛泽东等十七人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公函,以及毛泽东出席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时在签名簿上的签字等珍贵史料。
张学良故居
地址:皋兰路1号
九·一八事变前后,张学良是个风云人物,但却扮演了悲剧的角色。1933年以后他曾三次来上海,有三处寓所。第一次是1933年3月,他通电全国下野并准备出洋考察,随后从北平来沪,宋子文为他安排住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181号。
就是在这里,他戒去了毒瘾。一个月后,他去了欧洲。第二次是1934年回国,到沪后先暂住在莫利爱路(今香山路)2号洋房里,他的侍卫副官长谭海物色了高乃依路(今皋兰路)一号的花园洋房,租了下来。
赵一荻(赵四小姐)也从北平南下住此相伴。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这是一幢三层的花园洋房,毗邻复兴公园,乳白色的外墙,进门处为凸出的二层楼,楼下为过道,西面长方形,楼下南有走廊,第二层有阳台。
张学良故居主楼面积约800平方米,楼下有大厅,是当年宴客之所,会客室在二楼,张学良、赵一荻的卧室在三楼,是西班牙式的套房,房内放着一张西班牙式的大床,是按原样仿制的。房外有20平方米的平台。楼前有一座大花园,面积约1000平方米,现名荻苑。园中栽种香樟、雪松、紫藤、玉兰、金桂、银桂,草坪是马尼拉式的,还有可坐几个人的秋千架等。
孔祥熙公馆
地址:虹口多伦路250号
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西班牙风格的砖木结构2层楼住宅,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
孔祥熙上海的四处旧居之一,另三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多伦路250号住宅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编号11。目前,是居民住宅楼,平时不对外开放,谢绝参观。
占地面积为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637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西班牙、伊斯兰式花园住宅。平面呈扇形布局,沿街立面作弧面处理,主入口设于转角正中处。底层门窗柱伊斯兰式,修长圆柱。
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致的铁门,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作废铁熔化。屋顶设有两座敞亭。大厅彩色瓷砖铺地,从地面到天花板,包括楼底扶手皆雕文刻镂。厅前有一露天小庭,三面壁立,拱券成行。
建筑立面雕饰阿拉伯风情的几何图案和植物纹样,单元式构图,门窗间用马蹄形连续拱和古典柱式,内外墙体都镶嵌有白底暗色的拼花釉面砖。窗下均有精美浮雕装饰,上部拱券内缘作锯齿状。正门上方出挑小阳台,石牛腿支撑。灰白色大理石贴面,上部有马赛克贴面画装饰。
徐志摩故居
地址:静安区延安中路913弄
静安区流淌着老上海的万种风情,居住环境优美、幽静高雅,高楼林立,商厦栉比,宾馆云集,交通便捷,科教繁荣,浓郁的人文气息吸引了不少文人、名人驻足于此。徐志摩故居就在延安中路913弄。原址已拆迁,目前在这一弄堂口挂牌。原址是一幢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是上海滩老式石库门洋房。1929年3月29日,泰戈尔再次来到上海,曾住在那里。
楼下当中为客堂间,陈设简单,只作穿堂。新房设在二楼厢房前间。后小间作陆小曼的吸烟室。三楼是志摩的书斋。徐志摩和陆小曼两人正是在此诞生了鼎鼎大名的《爱眉小札》、《媚轩琐记》和《小曼日记》等篇。1931年10月底,志摩乘飞机失事,年仅36岁。
巴金故居
地址:徐汇区武康路113号
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房子曾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它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1955年9月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处,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
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关于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忆文字,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
刚走进园子,一股玉兰花的清香便飘来。洋楼前种了一棵玉兰树,据说是巴金最喜爱的花,也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玉兰树。走进主楼,最先来到餐厅,随即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棕色八仙桌,据说巴老最喜欢坐在靠近厨房的位子吃饭,而这个位置依旧摆着一张棕色木椅。
往前一直走到底,则是巴老最喜欢的阳光房,正对着花园。天气晴好时,阳光会把这里照得透亮,巴老晚年最喜欢在这里写作,还为这里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太阳间。二楼是巴老的书房和卧房,几乎每间房间都会有塞满书籍的柜子。巴老爱书如命,每次出国,都要抱回大量的珍贵外文书籍,藏书囊括数十种文字著作。
周璇故居
地址:海格路(今华山路699-731号)枕流公寓六楼
周璇的旧居位于海格路(今华山路)枕流公寓六楼。枕流公寓是一幢七层的八字型英式建筑。公寓大门朝北,与南门贯通,中间为门厅,内有电梯、信箱、服务台等。在20世纪30年代,枕流公寓是上海滩超一流的公寓。有"海上名楼"之称。
枕流公寓位是1930年由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在拆去其父旧居后建造。李经迈引用"枕流漱石"成语,喻远离世俗、潜心静思、磨练意志的意思,取名为"枕流公寓"。
周璇在1932年住进了枕流公寓,一住就是25年,直到她离世。在她人生最好的年华里,枕流公寓是她内心深处唯一的家。周璇所居住的套间位于公寓六楼,面积约150平方米。套间内宽敞明亮,装修考究,窗棂均为钢制,做工精细,地板也均为檀木质地,是西班牙风格,与建筑物风格相互搭配。
二十世纪的上海就像在上演一场历史的大戏,哄哄闹闹,悲欢离合,你方唱罢我登场,如今这些都已随风而逝,徒留只墙片瓦供后人怀缅。走进这些旧上海留下的故居,你会发现那场在烟尘中消失的戏剧在眼前再次上演,虽然斯人已逝,但情怀依旧。
梅兰芳故居
地址:卢湾区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上海梅兰芳故居位于卢湾区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后就住在这里,一直住到1938年,1942年从香港回来后继续在此居住,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
这里是一栋四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被称为"梅华诗屋"。其中四楼是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所住,他们夫妇则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们的卧室与厨房,底层为汽车间和佣人们的居室。当年,虽不豪华却颇为温馨的小楼前,总是栽有不少花卉草木,前庭则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透着悠闲与舒适。
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来激励国人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失陷,他即蓄须返沪。从此杜门谢客,深居简出,多次想尽办法拒绝日本当局及其在中国所成立政权的邀请。
周恩来故居
地址:思南路73号(原马思南路107号)
在幽静的上海思南路上,沿马路东侧的73号(原马思南路107号),是一幢西式小楼房,为三层花园别墅,这就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亦称周公馆。
关于周公馆的得名,还有一段曲折。1946年4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代表团致函国民党政府,要求"在上海拨予房屋一幢"建立办事处,但蒋介石却批示有关当局"希予婉却"。中共代表团只好通过各种关系,以6根金条的代价租下了这幢房屋,并以《新华日报》职工宿舍的名义申报了户口。
但国民党当局仍不同意将此地作为中共办事处。1946年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地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周公馆因此而得名。
这幢小洋房,原为法国在华商人所有,是一幢三楼一底的楼房,进门就能看见藤萝花架,看上去幽静宜人。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栽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每当夏秋季节,周恩来总喜欢在晚饭后踱步到塔松下,坐在藤椅上与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三楼东面的一间卧室是周恩来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室内陈设极为简陋,南面一张双人床,东面靠窗放一张玻璃面的草绿色写字台,门边一只竖式木衣架,还有两只凳子。周恩来随身的行李只有两只小皮箱,生活非常简朴,日常他喜欢穿一套蓝阴丹士林布的学生装,一双青布鞋,往往在接见客人时,才换上西装。因三楼实际上是假三层,室内低矮闷热,光线较暗,是周恩来执意要住进去的,他把全幢房屋中设备齐全的房间让给其他同志居住。
在这里,周恩来接待过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194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到会的100多人把一间不大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许多晚到的记者不得不在门窗外、阳台上站着听讲。这次招待会的讲话,当场译成英文,第二天各报纷纷报道,在中外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不久,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代表团将撤回延安,在撤离时,周公馆交"民主同盟"代为保管。之后,房屋被国民党上海政府非法接管,家具陈设全部流失。现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内家具陈设均为复制品。周恩来当年在这里使用的小轿车,现存放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
阮玲玉故居
地址:静安区新闸路1124弄9号(江宁路新闸路)
上海阮玲玉故居,是栋沉淀着许多悲哀与痛苦的记忆的石库门老洋房,位于静安区新闸路1124弄9号(江宁路新闸路)的沁园村,在村口左边的第二条弄堂内。
据9号楼的邻居介绍,当年的茶叶大王、超级粉丝唐季珊弃别女演员张织云,用十根金条买下了这幢小洋房送给阮玲玉,一楼是阮玲玉接待朋友和客人的客厅,二楼则是她和唐季珊的卧室,三楼由她母亲和佣人居住。
从1933年搬进去后,阮玲玉一直居住在此直至饮恨自杀。1935年3月8日凌晨两点,阮玲玉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安眠药自杀,男友发现后将她送往一间日本人的医院,因夜间没有急诊又送到一家朋友的私人医院,遭到拒绝。等到上午送大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现在这个老洋房门前光影迷离,暗红色的墙面、油漆斑驳的门窗。房屋结构等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据说因为受造访的人员以及拍摄影视剧等影响,目前沁园村9号不时受到外界的"骚扰"。
孙中山故居
地址:香山路7号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位于上海香山路7号,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1100平方米,主要有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是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由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馆由一幢欧式洋房改建而成,共有三层、八个展区,展览面积七百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手迹、资料三百余件。
故居建于20世纪初,为两层欧式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外墙饰以灰色卵石,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会客室和一室内大阳台。楼的东面是汽车间。室内的陈设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回忆布置,而且绝大部分是原物,布局紧凑又合理。
李鸿章故居
地址:徐汇区华山路849号
丁香花园即清末总理大臣李鸿章住宅,位于徐汇区华山路849号。丁香花园内的这两幢楼房,今称一号楼和三号楼(二号楼为本世纪五十年代所建),建于十九世纪末,系美国著名建筑师艾赛亚.罗杰斯设计。此人是现代化建筑开创者之一,善于将卫生、消防、暖气等新设备与建筑艺术结合。
两楼为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式的别墅建筑,外观、内部结构皆相同,中间凸出,上层为阳台,下为门前过道,但一号楼呈凹形,三号楼为半圆形。一号楼,下层三间住房朝南,为餐厅、客厅,北面有厨房、贮藏室,佣人房间,二层主房三间,中间凸出大阳台,内有卧室,旁有小书房、会客室等。楼前种丁香等。三号楼为藏书楼,前面种香樟等。
丁香花园共有三座楼房,以二号楼建造较早,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艾赛亚·罗杰斯设计。园内遍植丁香,并设龙墙、龙门及水池、大草坪,水池名未名湖,湖上架九曲桥、湖心亭,还有一些船舫亭榭等园林建筑,是典型的中西合壁建筑。
康有为故居
地址:愚园路132号
民国3年(1914年),康有为57岁时,自京至沪居住,于民国10年在愚园路购地10亩,自建花园住宅"游存庐",并居住度过6年晚年生活。从其"自有天游入非想,默存独乐始于今"的《游存庐》诗句中,可看出其晚年的心境和住处命名的由来。
"游存庐"当时为愚园路192号和194号,建两幢西式楼房。园内另有一幢五开间的中式二层楼房,名"延香堂",楼上楼下均有走廊。后来在延香堂左边建筑一个大客厅,可以举行相当规模的舞会。庭院中间有一间平房叫"三本堂",康家人称之为"神厅",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祖先堂。
另有一间木结构的"竹屋",因木型加工似竹而名,内陈设雅致,是康有为休息及招待门生、亲友之处。园有池塘,上有木桥,旁有假山,山有茅亭,植有花卉树木,还饲有金鱼、猴子等。
民国15年与民国16年之交,北伐军所向直指江浙。康有为知自己不能见容于南方,便匆匆离沪去尚在军阀势力下的青岛。在离开"游存庐"时,他巡视园中数遍,叹道:"我与上海缘尽矣!"
民国18年,浙江兴业银行从其后人处购得"游存庐",后拆除建成愚园新村(今愚园路750弄),共建四层洋房29幢。
如今的愚园新村,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黄炎培故居
地址:浦东新区川沙镇南市街新川路口
原为清咸丰时内阁中书沈树镛住宅--"内史第"。黄炎培(187-1965)在光绪四年九月初六日(1878年10月l日)出生于内宅二楼东厢。22岁考中秀才并结婚,26岁在宅中开办"开群女校"。后迁居上海,40岁时联合国内各界名流,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57岁又回乡主编《川沙县志》。
今内史第之前二二进已毁,仅存第三进楼房,结构未改。1991年大修,楼上恢复黄炎培的书房、卧室的陈设,楼下恢复客堂,其余各间布置黄炎培生平事迹展,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民主战士、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职业教育家,1992年5月对外开放。门额"黄炎培故居"为陈云题书。
张闻天故居
地址:浦东新区施湾乡邓三村张家宅
张闻天故居是一座具有江南农村特色的一正两厢房砖木结构的普通民宅,坐北向南,有正屋5间、两侧厢房各2间,在西厢房外侧另有用房4间,共13间。中间是砖铺天井,前面有木结构门亭。建筑面积共488平方米,占地面积686平方米。前有菜园、绿树,后有翠竹、河沟,周围有竹篱笆等,一派田园风光。
张闻天故居位于浦东新区施湾乡邓三村张家宅。1900年8月30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张闻天在此诞生。故居是一幢具有浦东农村传统风格的一正两厢的瓦房,前面有木亭,俗称"秀才亭",现已拆除。张闻天幼时随父母住在客堂百面卧室,西侧有书房,到17岁去南京读书才离家乡,以后还回家居住多次。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受迫害,但仍孜孜不倦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1976年7月1日在无锡病逝。1990年为纪念他90诞辰,修复故居,将卧室、书房、客厅、厨房恢复原状,不少家具还是当年旧物,并开辟"张闻天革命史迹陈列室"。陈列的253幅图片和266件实物让人缅怀张闻天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故居年久失修,地势抵洼,损坏严重。1986年9月,陈云为故居书额"张闻天同志故居"。1989年2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进行全面维修,把地基填高50公分,采用屋架整体吊升的办法,按原貌修复。
张闻天故居于1985年9月19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初,市文管会拨款对张闻天故居进行全面修缮,修缮时完全保持了故居原貌,增筑了篱笆围墙,修筑了必要的通道。现成为浦东难得的一个人文景观,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茅盾故居
地址:山阴路132弄6号
茅盾旧居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为坐北朝南、红砖红瓦、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整幢建筑面积171平方米。茅盾山阴路旧居现为民居。
1946年5月,茅盾夫妇自重庆来沪,居住在二楼,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为报刊写杂文、文艺评论、翻译作品,为反内战、为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为保障言论自由等发表宣言。同年12月应邀访苏,1947年4月在此写出《苏联见闻录》。
旧居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为民国时期建造的合瓦过垄脊平房。如意大门一间,倒座房东一间西三间,合瓦清水脊屋面。门内影壁上镶邓颖超题"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前院北房三间,东西各有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各有一间耳房。
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西厢房原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房,东厢房为饭厅,其余为家属和服务人员住房。从北房东侧的一狭窄通道过去至后院,有五间北房带东耳房一间,一间西厢房,东有两间南房。院内北房左右各种一棵太平花。
蔡元培故居
地址: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希尔顿饭店斜对面)
上海蔡元培故居,位于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希尔顿饭店斜对面),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住所,亦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蔡元培故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于此,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其实这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并非蔡先生自己购买的居所,蔡先生一生并未置购房产,实践其"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理想。1937年蔡先生在此短暂居住,不久后因日军侵占上海移居香港,1940年3月病逝。1940年蔡元培过世后他家逐渐败落直至生活与居住都成难处。直到解放后陈毅任上海市市长时,了解知道这些情况后,作出决定。特批此幢房屋供蔡元培子孙后代永久居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