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书法欣赏:奇肆率意打通颜字北碑
翁同龢书法欣赏,翁同龢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
翁同龢喜书法,由研习钱南园、董其昌的书法上溯至米芾、颜真卿,所作书法淳厚宽博。从他的作品看,显然具颜体书貌,但又吸收了刘墉、何绍基等人习颜而出已意之法,用笔比较奇肆率意,结体比较宽博开张。书法融汇赵、董之意,写得潇洒。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书法作品。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翁同龢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
这是翁同龢的特色。”道出了他晚年书法风格所自,赞誉了他“把颜字和北碑打通”的不凡创举。马宗霍的《岳楼笔谈》称:“松禅早岁由思白以窥襄阳;中年由南园以窥鲁公;归田以后,纵意所适,不受羁缚,然气息淳厚,堂宇宽博,要以得鲁公者为多。偶作八分,虽未入古,亦能远俗。”在晚清学颜者诸家中,具有一定新意。
清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 ,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谭钟麟对翁字推崇备至:“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
”《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谭延闿、泽闿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翁同龢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今人张宗祥有诗道:“魄力沉雄天骨张,瓶笙款后更坚苍。但余一事堪惆怅,书法先生未细详。”并注曰:“常熟师颜,早年不脱馆阁之习,结构齐整。自罢官之后,方极力恣肆苍劲。然一生用笔,毫不能直,锋不能挺,时有浮烟涨墨之病,是其短处。
”翁同龢书法欣赏。可谓是既不掩贤者能,亦不避贤者讳的中肯论评。刘体仁《异辞录》更以为:“常熟书法,在石庵、完白间,于本朝可称第一。”人评翁同龢书如“老罴当道”,此评见吉林成多禄为翁同龢致尧山将军书作跋语,词为:“每观颜书,便觉他人之书有佻弱气。翁书亦然,昔人谓之老罴当道百兽震恐,不虚也。”
翁同龢(1830-1904),清代书法家,江苏常熟(今苏州常熟)人,字声甫,号叔平,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
书法视频。在光绪时期,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被慈禧太后罢官。清咸丰六年(1856)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
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章求和。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后举荐康有为,支持变法维新,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归里后,隐居虞山西麓鹁鸽峰墓庐。困顿七载后病故。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
翁同龢书法欣赏。翁同龢,两朝帝师,一代名臣,是一位支持过曾国藩,反对过李鸿章,帮助过康有为的风云人物。翁同龢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42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
他是清廷官僚重臣中少有的清廉者,为官42载,官至相国,罢官回乡后,要靠门生故旧接济。
翁同龢号称“南清流”领袖,所依靠结交的罕有地方封疆大吏,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发起议论来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都是些无实力无权柄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办起实事来却一筹莫展。因此作为“帝党”的领袖,他率领的力量看似羽翼众多,其实势单力薄;以光绪为首的所谓的“帝党”,实际不过是个十分脆弱、松散的政治集团,一遇重大风浪,便被历史巨流卷没。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
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
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
书法作品。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的书法作品有一种碑气,朴拙敛约的点划,奇崛自然的形体,平淡空灵的章法是翁同龢书法欣赏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