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远人人 伟大人生的两大亮点——观仰程思远故居陈列馆有感
程思远,1908年8月出生于与我市毗邻的宾阳县大桥镇程屋村的一个贫苦农家,自幼聪颖好学,勤奋用功。1926年,刚满18岁的他便从意大利罗马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证书,旋即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从一名普通的随军文书做起,先后担任过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的秘书,还当选过国民党中常委等多个要职。
晚年又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直至2005年去世,终年97岁。程思远堪称我国为数不多的见证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港澳回归的跨世纪老人,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
为了纪念程思远光辉的革命业绩,南宁市委、市政府在十多年前便分期拨款,在程思远的出生地兴建其故居陈列馆和思远育才学校,并对外开放,用以激励后人,特别是教育年轻一代要像程思远那样,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爱国爱家,勇于投身革命,从而使该馆成为南宁市乃至整个广西较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日前,笔者应乡友之邀约,专程赴宾阳县观仰,收益甚丰,感触颇深。
当天阳光明媚,气候温和,经大半天时间对馆内展示的数百张图片和实物认真观赏,精心拍照以及观后的交谈,对程思远先生的革命历程有了较为完整的了解,总的评价是:程思远先生既平凡又伟大。但归结起来,他的一生有两大亮点,一是青少年时期,在应考北伐军文书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得以录用;二是到晚年了,还不忘"匹夫之责",以绵薄之力,促成了国民党的二号头目李宗仁投奔中共,回归祖国的壮举。
说到程思远应考北伐军文书,事情也来得凑巧。那是1926年盛夏的一天下午,程思远从县城求职、拜别老师回家,无意中看到村口关帝庙前贴着一张国民革命军第七师补充团的布告,说的是该团要招考文书四名。风华正茂、踌躇满怀的程思远看后十分兴奋,立即报名应考,试题是《为本团出发布告安民》。那时广西北伐军部队特兴出示六字一句、上下两行的告示。对这类应用文较有基础的程思远便成竹在胸地在试卷上写道:
国民革命军第七直属补充团布告
本团奉命北伐,旨在救国救民。首要打倒军伐,完成国民革命。现时出师湘鄂,道经柳州桂林。一路秋毫无犯,纪律素称严明。沿途所经集市,买卖也要公平。加强军民合作,彼此同德同心。
尽管试卷交得很快,但过后程思远心里却忐忑不安,可没想到放榜时,他居然力压群雄,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了。从此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戎马生涯,先后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和国民党军委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的秘书,并兼任过广西绥靖公署政治部主任。其间,程思远还先后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常务执委、立法院立法委员和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秘书长。
应该说,是当年应试北伐军文书的成功,点燃了程思远人生的第一个亮点。如今,程思远出生地村口的关帝庙已改名为"马潭庙",在庙门上方还特别标注"程思远的起步之地"字样,门两边还镌刻有"暮鼓敲惊失路人,神钟震醒浮生梦"的一副寓意深长的对联。
新中国成立时,程思远定居在香港,并应聘为一家颇具影响的报纸的撰稿人,完全可以过上较为安稳的晚年生活了。但他却总安不下心来,更不时惦念着客居异国他乡的老上级李宗仁先生,平时常通过电话或者书信联系。1958年,利用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爱女程月如(香港著名演员,艺名林黛,曾荣获"四届亚洲影后")和李宗仁面对面沟通,双方从生疏到熟悉,直到建立了宛如父女般的极为融洽的关系。
就在当年夏天,月如在假期回香港探望父亲时,向他汇报李宗仁夫妇在美国的生活情况,无意中提到李宗仁不习惯在美国的生活环境,并有"落叶归根"的想法。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不到,女儿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程思远的心扉。随后,他巧妙地通过合适的渠道,把这一情况转到了中央领导那里,便很快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
就这样,程思远以"中间人"的身份,多次往返于香港、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精心策划、细心工作,先约李宗仁到瑞士苏黎世见面,然后秘密取道巴基斯坦回归祖国。
1965年7月20日上午11时,当李宗仁和程思远两家人乘坐的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受到周恩来、彭真、贺龙、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事情,也因此成就了程思远人生的第二个更为耀眼的亮点。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得干点儿事,留给后人以记忆。如果一事无成,便是所谓的"碌碌无为而羞耻"了。要是干下的大多是丑事坏事,就会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当然,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挫折和失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
这也情有可原,无可非议。但是在干过的多如牛毛、大大小小的事情中,能从中挑得出三两件拿得起、放得下,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或有助于亲友、同学和同事的,也难能可贵。平心而论,对人决不能强求个个都像程思远先生那样,到晚年了还干出促成李宗仁回归祖国的壮举来的,一切得因人而异、顺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