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三儿 齐威王纳谏和李世民三镜自照

2018-0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战国"齐威王纳谏"到唐朝"李世民三镜自照",都是古代帝王纳谏思过改过的历史写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家天下,尚知道"纳谏""自照"以求昌盛;如今的政界

从战国“齐威王纳谏”到唐朝“李世民三镜自照”,都是古代帝王纳谏思过改过的历史写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家天下,尚知道“纳谏”“自照”以求昌盛;如今的政界也好,官场也好,武界也好,文界也好,都是为人民治国安天下的,应该远比那些奴隶、封建统治者更应善于“纳谏”“自照”吧!习总不也曾强调领导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么?

《战国策》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文中说邹忌长得的比较漂亮,但不最美,城北有位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一天早上,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你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邹忌和他坐下交谈,便问客人:“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

”后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打量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到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心想:妻子认为我美,是“私”我;妾认为我美,是“畏”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有求”于我。

明白这个道理后,邹忌就用这个实例提醒齐威王说,大王地广人多,权高位重很多人都向着你,怕你,有求于你,当你面不敢讲你的过失,尽挑好听的话说,这么一来“王之蔽甚矣!”齐威王听了连连点头称是。随即下令悬赏,鼓励吏民向他进谏:“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受上等的赏赐”,于是进谏的人门庭若市,越来越多,齐威王择其善而从之,使齐国声威大振。

唐朝历史有一节说的是“李世民的让步政策”成为“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贞观之治”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写的是李世民是位有道明君,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至理,善于用人。有的人把唐太宗善于用人概括为:任人唯才,各尽其用;选贤任能,不屈一格;随才委任,宗室土庶并用;开科取士,广揽俊彦;铨叙考核,黜滥陟贤;鼓励致仕,崇奖礼让等等。

通过这些方略,任用了大量有才能的人,使各项政治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促进了“贞观之治”。

尤其是写了除了李世民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外,主要得济于既无窃国之心又无害民之意、一心治国安邦宁天下的魏徵。据有关史料记载说,魏徵原本是李世民的政敌,魏徵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任李建成“洗马”)。

由于魏徵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徵,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徵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徵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徵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心眼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徵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之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在兴唐治国安天下中,魏征前后对唐太宗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其实魏徵一生在帮助李世民如何成为爱民如己出的有道明君中,最名贯古今的是他所上的《谏太宗十思疏 》,被李世民刻写在金殿上,时时警策自己,才使唐朝走向封建社会的巅峰。

还有一个与“纳谏”“自照”相反而专门喜欢当面奉承最高统治者,就是奴隶社会末期的周宣王。周宣王好射箭,自以为臂力无人可匹敌,其实,他最多能开三石弓。有一次,他拉完了弓,叫身边人也试试。身边人知道他喜欢“面誉”的脾气,于是把弓拉了一半,故意把脸憋得通红就停下来吹嘘说:“我的天啊,这张弓最低不下九石,非大王不能用也。

”周宣王听了当然喜不自胜,笑逐颜开。从此周宣王的臂力再也没有丝毫长进,終身只能拉开三石之弓。

齐威王、唐太宗和周宣王,这三位“帝王”者,尽管同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者,但由于前两个善于“纳谏”和“三境自照”,后者对当面奉承喜不自禁,因此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截然相反。喜欢当面奉承的周宣王,从此臂力再也没有丝毫长进,終身只能拉开三石之弓;喜欢“纳谏”的齐威王和“三镜自照”的唐太宗,一个使齐国从此声威大震,一个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由周宣王喜欢当面奉承只能开三石弓的故事,使人不能不想到现实为官者中,不少人常因违法乱纪而受到党纪国法制裁,这当然是罪有应得,责任完全由他们自己负。但如果究其原因,其中较为主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平时工作中,如不把那些铁骨铮铮、专能针锋相对当面批评者都从自己身边“掘”走,如不把那些惯于阿谀奉承、见风使陀、溜须拍马、别有用心的当面奉承者都调到自己身边,情况或许会好些。

毅同志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时,曾以“难得是诗友,当面敢批评”作为自己的人生勉励。老朽以为在今天,每一位为官者不妨问一问自己,身边敢于当面批评者被抠没抠走?自己身边还有没有敢于当面批评者?  20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