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赵冬苓 剧评:我的父亲母亲》粗糙的爱情 错位的婚姻
与张艺谋的处理不同,电视剧版《我的父亲母亲》里爱情写得粗糙随意,婚姻却写得密实生动。
由赵冬苓担任编剧的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与张艺谋执导的同名影片一样,讲述了特殊时期普遍存在的知青与农民之间的情感纠葛。与电影版专注于讲述农村姑娘对下乡知青的"纯真爱情"不同,电视剧版《我的父亲母亲》则更侧重于讲述知青与农民长达三十年的"错位婚姻"。
根据数据统计,在百万下乡知青中,超过一半的知青与农民缔结了婚姻。就现实而言,这种婚配原则有着极大的支撑:蒙昧对文明的向往与崇拜极易成为爱情的催化剂;下乡知识男青年因农村漂亮女青年获得价值存在感;出身不好的知青与世代赤贫的农村姑娘符合世俗婚恋的"互偿原则"。从审美和叙事而言,下乡知识青年与农村青年、文明与蒙昧的冲突,这种"错位"的关系则相当适合影视来展现。
爱情可以写意,婚姻必定写实。所以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着重讲述农村姑娘招娣对下乡教书先生单纯的、执着的恋慕;片中父亲的角色几乎只是个"现代文明"的象征性符号,母亲存在的意义也只有向往知识、爱慕父亲,诗意而美好。
与电影中招娣与教书先生之间被美化的爱情不同,电视剧作品中的这种恋慕关系,是现实的、粗鄙的、简化的,女性多是泼辣的、主动的、百折不挠的,男性则是被动的、窝囊的,为现实而妥协的,爱情被大幅压缩,展示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冲突。
电视剧版《我的父亲母亲》中,张翠花热情泼辣、勤劳能干,在感情上是主动而迅猛的"肉食女",因为一次报告会爱上了有文化的知青陈志,大胆示爱,从此开始了情感上起起伏伏的婚姻生活。在这里,爱情的动机是直接的、并不新鲜的——因为陈志有文化;爱情的模式是陈旧的——泼辣女以孝道锁住传统的陈志。
悲剧在母亲的一句话:"良心比爱情更重要"。这是陈志放弃心灵匹配的伴侣叶曼萝、忠贞不渝陪伴翠花三十年的婚姻基础。
与翠花相伴度过的近三十年,陈志经历了知青身份上大学、回村工作、入党走入仕途、中年事业发展受阻、夫妻失和等诸多人生大事件。他更像一个"草食男",个性虽不张扬却一脉相承——一条很好的"错位婚姻"主线。
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翠花主要完成了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转变,承担了几乎电视剧中所有"狗血冲突"的功能——她"一根筋"式的执拗和粗暴,是"错位婚姻"不幸的主要推手。
有着现实生活经验的赵冬苓,给予《我的父亲母亲》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也让情感上不忠于婚姻的陈志和总是制造麻烦的翠花不讨人厌,也让最后陈志与翠花以离婚收场的婚姻变得合情合理:含辛茹苦的付出并不一定让对方幸福,相濡以沫的相伴并不一定幸福。相对于张艺谋影片中被片段化提纯了的爱情,以及大量"错位婚姻"相濡以沫大团圆的结局,作为一部电视剧的《我的父亲母亲》,婚姻观更富有现实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