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优秀作家李东华:写作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孤独跋涉
原标题:李东华:写作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孤独跋涉
对于这部小说,李东华倾注了很多心血。“我最初写这部小说只是缘于父母的反复倾诉,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的,他们讲自己的经历,也讲听到的人和事。”李东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书中写道,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想打鬼子,弟弟想当木匠,但当日本人错把长相一模一样的弟弟当成哥哥抓走后,弟弟甘愿替哥哥去受死,因为他觉得哥哥已经有了妻子和孩子,而自己还没有成亲。“这种兄弟情谊和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慷慨赴死的气度震住了我。事实上,最初让我对抗战历史产生兴趣的就是因为这些普通但感人的故事。”
小说创作过程中,李东华翻阅了众多史料,那些惨烈悲壮的战争场面多次让她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那一代中国人用他们的坚韧和所承受的比大海还要深邃的牺牲和创伤,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觉得自己必须写点什么。”
全身心投入这部小说创作的李东华,真的是蛮拼的,因为太强的代入感以及太过浓郁的情绪,她的身体也受到了伤害。对此,她谦逊地说道:“相对于先辈们壮烈的付出,我只不过是用文字表达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敬意,只不过是触摸到了他们辽阔的悲伤中一丁点苦难而已。”
作为“70后”,李东华自然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她坦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是个“旁听者”,“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是劣势,因为你不在历史现场。”因此,在搜集小说创作的故事素材时,无论是听父辈们的讲述,还是翻阅大量的资料,李东华都特别注意他人所讲述的那些亲身经历的细节,“我希望能够让细节自身来说话,而不是我在创作之前先预设一种观念,一种立场。
当然我也不会去人为拔高,尽量用客观的细节去靠近历史和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
《少年的荣耀》是一部写实的抗战儿童文学作品。如何让时下的孩子们能够从中寻求精神共鸣,李东华率直地说道:“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不能够只倾听来自他周围的声音,他的听力半径应该能够抵达历史深处和宇宙深处。我希望《少年的荣耀》能够为战争中的孩子和当下的孩子实现一次隔空对话。”
《少年的荣耀》被视为李东华创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作家曹文轩称是李东华“写作生涯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而在李东华看来,写作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孤独跋涉。“对于我而言,写每一部新的作品时,那种渴望抵达某种高度但实际上远远没有抵达的沮丧深深地笼罩着内心。
这个时候,你茫然四顾,那些远远地走在你前面的同行、前辈,回过身来朝你招手:‘嘿!你行!继续朝前走吧。’我想这样的话多半是一种温暖的鼓励,鼓励你挺住,不要半途而废,要有勇气朝着注定走不到目的地的远方不断地走下去。”
作家金波曾这样评价李东华“一个很深情的倾诉者,刻苦的践行者,勤奋的思想者”。对此,她说:“这既是深切的激励,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李东华,将儿童文学视为一种信仰,一种人生的修行,“它所蕴含的那种众生平等、爱、包容、以简单对复杂的理念,具有一种迷人的乌托邦的气质,也有一种滴水石穿的力量。这是我要坚守的信念。”
“对一个写作者来说,‘突破’这个词具有永远的诱惑力,但并非有了美好意愿,甚至加上勤奋,就能轻易抵达这个词。所以,请允许写作者失败,给予他们安静的写作时间,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而不是为了市场急着给那些还处于夹生状态的稿子打催产针,也许在这样一种从容的氛围中,‘突破’之作会在不期然中降生吧。”李东华这样看待那些努力超越自我的写作者和他们的努力实践。
李东华的下一部小说将围绕青春期的成长而展开,“青春期也是人生中比较纠结的一段,我希望不是把它切割和封闭起来,而是把它放到人的一生中来考量。”而谈到自己心目中的好书时,李东华这样形容:“好书就是那种能不断刷新人的审美体验、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