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萧平实 沩山净瓶(萧平实《随缘》第三四六则)

2017-1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福州长谿人氏,俗性赵.十五辞亲出家,究大小乘经律.年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师.百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时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欲往沩山,可乎?"对云:"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然非和尚所住."百丈云:"何也?"对云:"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之,徒不盈千."百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对曰:"待历观之."百丈乃侍者唤第一座来(即华林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福州长谿人氏,俗性赵。十五辞亲出家,究大小乘经律。年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师。百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时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欲往沩山,可乎?”对云:“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

然非和尚所住。”百丈云:“何也?”对云:“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之,徒不盈千。”百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对曰:“待历观之。”百丈乃侍者唤第一座来(即华林和尚也)问曰:“此人如何?”司马头陀令华林謦欬一声,行数步。

对云:“此人不可。”又令唤典座来(即灵祐禅师),头陀云:“此正是沩山主也。”百丈是夜召师入室,嘱云:“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时华林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祐公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么?”华林云:“不可唤作木[木*突]也。”百丈不肯,乃问师;师踏倒净瓶。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遂遣师往沩山住持开山。)([木*突]:户枢)(版工注:木[木*突]这是两个字。前字是“木”,后字[木*突]电脑缺字,依电子佛典使用法表示。)

海华博士问:那么印迹(经历某些事而留下之记忆)是印在什么上面?》喇嘛答云:《如果你采取中观应成派的立场,那单只是个“我”;而你若是由更基本的学派如瑜伽宗来看,印迹则是建立在意识流之上─精神的意识,不是大脑。

最好的解释是用无上瑜伽密续的观点,在此我们将意识分为三层次:粗、细与最细意识。如我们较早所讨论过的,心智越粗糙的层次,对身体的依赖越多;越微细的,依赖越少,而最细的层次则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我们的这种最细意识叫做明光、明光心。

因为具有这最细意识做为根源,经由与大脑、神经元、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才产生心智的较粗层次。在佛学中,意识的粗层次是细明光现出的性质;而对你们,就科学上来说,那通常是本自大脑,这其中有很大的区别。

正如所有心的较粗层次都由最细意识产生,它们终究会融入最细意识,所以它就像是所有心智较粗层次的根源。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识中的仓库,上面留有所有印迹(记忆)的是最细意识─明光心。它保留所有储藏的记忆。(众生出版社《揭开心智的奥秘》云272、273)

平实云:记忆绝非如喇嘛所说,由应成派中观所主张之不坏意识执持,如是意识“我”非能执持一切记忆故;若喇嘛之应成派中观所说无误,则应一切人皆过目不忘;然现见一切学生读诸地理、历史、法学……等,而多不能记忆,须待意识反覆阅读背诵已,方能忆持,故记忆非由意识所持。

复次,现见有人已忘少小时事,极尽意识之力而不能复忆初出母胎之事,故非意识“我”能持记忆,自己所持者必能随时忆知故。三者,现见有人极力想之而不可得,然于后数年间,往往因于某事触动之故,不经意间又复忆起所遗忘之少年琐事,故知记忆非由意识“我”所持。

四者,意识若如应成派中观所说由往世不断延续而来,则应人人皆能忆知往昔无量世事,不须入定或藉宿命通或梦中方见,而现见意识非能于一般情况中了知往世诸事。故喇嘛及黄教一切应成派中观师之见皆邪,违教悖理故。

瑜伽学派主张记忆由第八识如来藏所持,非如喇嘛所说“建立在意识流之上”,此是一切中外研究佛学者之共识,喇嘛曲解瑜伽宗派之意旨,实为不善。

复次,喇嘛所说最细层次之意识独立于身体之外;此语有正有讹。正者如四空天之有情,其最细意识以意根及四空定为依,无身根可住。讹者如欲界有情之修得四空定者,其最细意识仍须依欲界未坏之五根为依,方得现行于四空定等至及等持位中,非可外于身体也;如是正见,喇嘛“法王”应知。

复次,尔等密宗师徒有谓已证明光心者(如卡卢仁波切……等人),睽其所证之明光心,其实仍皆堕于欲界意识粗心中,以欲界中未离五尘之一念不生意识为明光心、为最细意识,俱堕密宗了义经典《楞严经》所说外道五现涅槃邪见之中,不足师法。

瑜伽学派中,一切已悟、未悟之人,皆说意识是生灭变易法,依未坏之五根及意根末那识与法尘为缘,方得由藏识中流注意识种而起。五根则是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头脑)。五胜义根(头脑)能储藏此世所经历事,此世意识依此世五胜义根俱有,故能忆知此世所经历事,不能忆知往世事;往世事由往世五胜义根忆持故。

往世舍寿时,其胜义根中之有记业种移至第八识中保存而至此世,故此世欲知往世事者,须于定中(等持位)或梦中了知,或藉宿命通方能知之,非如记忆昨日、去年诸事,能于粗意识位中了知。瑜伽学派如是了知,非如尔等密宗无上瑜伽密续所主张之由最细意识持受记忆;最细意识乃非非想定中意识故,如是意识仍非是持记忆者故。

尔等密宗师徒,处处错解佛法,而以佛教自居,极力扩充势力,挤压显宗之弘法空间已,复取显宗而代之,唯余似是而非、同于印度教之表相佛法,佛教遂亡。此是印度佛教灭亡之真正原因。此亦不能完全怪罪印度晚期佛教等密宗师徒,彼等亦非故意欲灭佛教故,唯因不具慧眼、法眼所致故,误认破坏佛法之学说为佛所说法故。

如今台湾是大乘佛法最后净土,尔等密宗邪见不应再来台湾玷污。昔时印度真悟者之乡愿心态(欲与密宗和平共存),导致无人出而破邪显正,遂令密宗假藉虚妄不实之夸大证量,将佛教蚕食鲸吞乃至灭亡;今日大乘法中有慧眼者、有法眼者,必须记取印度晚期佛教灭亡之教训,致力于破除密宗邪见,令密宗一切行者回归显宗三乘法义,莫再因乡愿心态坐令大乘佛教复亡于台湾宝地乃至中国。

于今之际,当令大乘学人多有证得般若而起慧眼、法眼者,便举沩山净瓶公案,助益大乘行人亲证自心藏识;证已则能领受大、小品《般若经》所说“菩萨不念心、非心心、无心相心”,便能通达般若而起慧眼,乃至未来能至通达位而起法眼、证道种智,住初地无生法忍: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本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弟子,时任典座(职司厨房);一日司马头陀觅得沩山胜地,荐与百丈大师,观灵祐禅师宜居,合任开山之职,百丈乃令灵祐禅师为沩山开山之祖。不料首座华林法师不服,欲争此职;百丈大师乃曰:“若能面对众人之前,下得一语不落凡俗格局,沩山胜境当与汝住持。

”随即手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么?”华林闻之便云:“不可说它叫作木[木*突]也。”(注:木[木*突],谓门户上之持枢纽者)百丈大师不肯他,乃问灵祐禅师;不料灵祐不答,却一脚踏倒净瓶。百丈大师不以为忤,反而笑云:“华林首座输掉山子也。”遂派灵祐禅师前往沩山住持开山,世称沩山灵祐禅师。

学人当知:若无开山本钱,万勿住山;切勿自告奋勇欲当开山祖师,无有正法可度学人证道故。且道:百丈明明指着净瓶,因何却不许人道是净瓶?灵祐禅师不答百丈大师语,抬脚踏倒净瓶,百丈因何不怒?反将沩山胜境付托于他,竟是何意?

每见诸方谈禅写禅自谓已悟证圣诸人,谓人云:“禅不可说,说者即非禅,是故灵祐禅师踏倒净瓶。”或云:“百丈指净瓶,不许人说净瓶,是要令人离两边,故华林首座说非木[木*突],已堕两边。”或云:“华林首座错在用言语说禅,灵祐禅师不用言语说禅,所以赢得沩山。

”或云:“百丈不许人说是净瓶,只是要斩断他人思惟葛藤,使人念流停顿;华林堕在言语中,念流不断,所以不肯他。”或云:……。如是诸方谈禅说道者,纷纷扰扰各执一说,各有所本;学人迷茫、信以为真,有什么会处?

无门慧开禅师评此公案云:“沩山一期之勇,争奈跳百丈圈圚不出。检点将来,便重不便轻,何故呢?脱得盘头,担起铁枷。”又颂曰:“扬下笊篱并木杓,当阳一突绝周遮;百丈重关拦不住,脚尖趯出佛如麻。”沩山灵祐禅师虽然赢得沩山胜境,然须一生辛苦开山,建设丛林。

脱下百丈山典座之盘头,担起沩山开山度众之铁枷,说来只比前重,不比前轻;然其住持沩山期间,度化学人证悟入道,其数甚众,皆由有智冲破百丈重重关卡,一脚踢倒净瓶而来,故云:“百丈重关拦不住,脚尖趯出佛如麻。”如今诸方学人欲会百丈、沩山父子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