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中学 行走殷夫故居 倾听林中响箭

2018-04-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天路经大徐镇我突然想起殷夫,想起高中课文里读过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描写殷夫的那段文字:"看上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肤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

那天路经大徐镇我突然想起殷夫,想起高中课文里读过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描写殷夫的那段文字:"看上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肤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内容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自说姓徐,象山人……"便想去大徐村看看被鲁迅先生写进书里的这位青年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殷夫故居门前有个小广场,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的殷夫半身像。雕像目光坚毅,流露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特有的傲骨、气魄和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在塑像前伫立良久,我不禁感慨:若是现在,像他这样年龄的小伙子,正在大学校园里,他们的梦想正在起飞,每一天都闪烁着青春的光芒。而眼前这位少年究竟是哪里来的勇气直面敌人刀枪的?

雕像正面的碑文刻有殷夫简略的英雄事迹——时光回溯到十九世纪初……

殷夫,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1909年出生在大徐村。在上海民立中学就读期间,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他小小年纪就斗志昂扬,积极参加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1927年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押了3个月。

在狱中作诗《在死神未到之前》,长达500多行,曾刊登在《太阳》月刊上。同年秋,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年初又被捕,出狱后回乡。1929年5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三次遭捕。

出狱后在团中央宣传部工作,担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和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撰写和翻译了不少政治论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在《萌芽》《拓荒者》等左联刊物上发表了《血字》《别了,哥哥》等著作。被鲁迅称誉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英国巡捕逮捕。2月7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五名"左联"作家,与其他革命同志共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殷夫遇害时年仅22岁。

想像着当时被秘密杀害的情景,不禁感到一阵心酸。这个才22岁的小伙子,他不怕苦,也不怕死。他说,牺牲是为革命,这是革命成功的代价。他愿意为民族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殷夫的故事,在学生时代曾让我涌起过对革命烈士血脉贲张的赞叹之情,这种情绪蔓延到今日,依然能令我在革命诗人的居所前与那个时代的精神产生淬火隔空的碰撞。

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这些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而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年代,却还经常感到不足。今日面对殷夫,你还有什么怨言吗!

殷夫故居,如今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坐落于大徐村内的幽静小院,是比较典型的明国时期的三合院,由大门、正屋、左右偏屋组成。修复过的故居"新"屋不乏古意。朱红色的门窗、木槅断和圆柱子,配上灰墙黑瓦,三色搭配,是农村里偶尔还能见到的老式房子。

尽管墙垣剥落,朱漆斑驳,已褪去昔日的光华,但行走其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干净素雅。故居东西两厢房如今已辟为事迹陈列室。东厢房三间陈列着殷夫的身世资料,摆满了殷夫生前的照片、诗文、译著和他用过的笔墨等遗物以及同时代革命者的回忆文章。西厢房三间陈列了殷夫家庭情况,特别介绍了殷夫与大哥徐培根之间从各自阶级立场出发的复杂的兄弟之情。

穿过正房,我来到故居后院。后院原是菜园,现辟为后花园,绿树葱郁。园中有水池,池中有个绿色琉璃瓦顶的六角亭台。院子周围的墙壁上镶有60多块石碑,都是国内著名书法家和政治名人题写的殷夫革命诗句。

隆冬时节,院子的地上铺了一层薄薄的落叶,阳光柔和地洒在上面,是那么的宁静、寂寞,似乎在思念当年那位常在菜园里玩的小朋友,不知哪天能够重返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