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刘备“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自我营销?

2017-1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写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都不愿相见,第三次刘备再次诚心诚意去拜访,诸葛

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写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诸葛亮都不愿相见,第三次刘备再次诚心诚意去拜访,诸葛亮见其心诚才同意出山帮助刘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同意就任“西蜀霸业公司”的“总策划师”。

然而,三顾茅庐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什么会一再传唱?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述了“三顾茅庐”, 他提出了这样三点意见:

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

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

笔者认为:易中天的观点是正确的,实际上诸葛亮是自我营销,当然这无可非议,满腹经纶的他怀有远大理想,为自己寻找一块才华施展的土地实属自然。诸葛亮出山是一次极为成功的自我营销,他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营销组合策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使自己一跃而成刘备的军师,为开创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为天下三分之势建立了汗马功劳,受到后世的景仰,其自我营销术闪烁着现代营销思想的火花,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不妨从营销学的原理来剖析其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