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梅花 梅花礼赞(中国部分著名艺术家作品赏析·南岭梅篇)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的家乡梅州,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梅州境内多梅树,梅花是梅州的市花.纯朴的梅州人把它看作客家精神的象征.叶剑英元帅诗云:"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

我的家乡梅州,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梅州境内多梅树,梅花是梅州的市花。纯朴的梅州人把它看作客家精神的象征。叶剑英元帅诗云:“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梅花独具坚强的品格,她敢为百花之先而凌寒独自开,向人们报告春的消息。梅州人爱梅、植梅、赏梅、咏梅、画梅、形成一种梅文化。

梅州历来多学校,一代代的读书人带着梅花的气韵、节操、品格走向各地,走向世界。许多梅州籍的名人如梅树上的繁花逸香远播。

历代诗人留下许多咏唱梅州梅花的诗句。如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在广东任内,奉旨平乱时率军过梅州蓝田溪咏道:“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足见梅州古时境内梅花之盛。今山川依旧,景色已改。

蓝溪十里梅花虽不复存,但梅城百花州的梅园、千佛塔的梅花山、剑英公园的梅林、东山桥头的梅村……市内各处花园景点遍植新梅,每到花季,满城芬芳。正是“嫣红浅素星点点,千佛塔旁梅花山;人在花海望山城,始信嘉应是梅乡”。

而潮塘古梅却仍旧牵动人们思古之幽情。我的一首题画诗云:“昔日蓝田十里梅,引得杨公诗兴来;只今唯有潮塘树,依稀犹似宋时栽。”梅开时节,驱车出城东十数里,沿曲折的山间小路盘旋而上,可达潮塘探梅,古梅就在离山巅不远处,大老远就可闻到阵阵梅香。梅花无言,梅香有意。这香气分明就是古梅在招引人们去留心它诗一般的美。

顺一段石阶拾级而上,就来到古梅树下。只见主干分为数棵,盘曲掩映,远看疑是梅林,原本却是一树。树干最粗处约70公分直径。那苍劲龙种的老干,布满节疤,仿佛记录着古梅饱经沧桑,历遭劫难的历史。八百载冰霜风雨,八百度花开花谢,至今古树新花,风采依旧。最是那受到摧残的老干上,重新抽出的新丫,又绽出朵朵小花,愈显出它无穷的生机。灼灼红梅引来无数蜜蜂采蜜,好像是对花中魁首的礼赞。

远观古梅,千枝百态,却又铁骨铮铮,疏影横斜,新枝挺拔,穿插有致,相映成趣。天公造物是多么和谐地寓多样于统一。古诗云:“赏心只有三两枝。”仰望古梅却处处是画,诗意盎然。

环顾山前山后,青山幽谷,山坳一边是一个客家的农舍,玲珑的倒影映在潮塘如镜的水面。古梅就生长在这山青水秀的画图中,采山水之灵气而发无尽的芳华。“为访倩影归岭东,翻山越野觅旧踪;告慰故人春消息,梅开潮塘满树红”。是我阔别四十年后,重回故乡探梅归来所题。古梅引发了我对故乡梅花的无限情思,给了我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

我自幼生长在梅的故乡——梅州南岭下,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梅花在微风中颤动的花蕊和那淡淡的梅香,都在我的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连同我的母校梅州中学的校徽上的梅花图案,无时不牵动着我对故乡梅花的爱恋。记得儿时,每值隆冬,校园里梅花盛开时,总要偷偷折一枝回家,插入瓶中观赏。

诚如清代梅州诗人梁少玉诗云:“小阳春信到谁家,几日开来影未斜;折取一枝聊与赠,瓶中莫作等闲花。”梅花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矢志画梅,数十年呕心沥血,苦苦求索,用画笔来赞美梅花,就因为故乡的梅花情结。

我爱家乡的梅花。我要实践我所追求的“山梅自在开”的艺术境界,画出别具特色的作品。让梅州之梅,香飘海角天涯,传遍万众心扉。

作者简介

南岭梅,1938年生于广东汕头,家在梅州南岭下。印度归侨。董寿平弟子。曾任文化部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美术研究员、黄河中国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现为广东省侨联顾问、中国三峡画院艺术顾问、东莞诗书画研究院顾问。

1999年,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主办的张大千诞辰100周年《华人书画名家精品展》,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0年,其作品荣获中国文联举办的《首届华人艺术展》铜奖。

2005年,荣获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国际华人诗书画印艺术大展》优秀奖。

2009年3月入选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

2010年12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

评语

中国有着悠久的绘画传统,而梅花常与兰花、竹子和菊花被世人誉为“四君子”,这正说明了梅花那种坚贞高洁的形象和品质如同仁人君子一样受人喜爱和敬仰。世人画梅者众多,而能得梅花之精神气质者寡。南岭梅先生追求“山梅自在开”的艺术境界。笔下的梅花,色泽鲜艳而不妖,用笔厚重而不滞,构图饱满,开合有致,为观者传递了梅花那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动人神采,可以说是一曲时闻时新的红梅赞歌。

——原山西省美协主席、著名画家姚天沐评南岭梅

纵观其作品,觉其用笔雄健,拙重中寓有空灵,笔墨、构图、布局皆有新意,无悖传统而自出机杼。梅品、梅韵格调甚高,显示出画家辛勤的创作实践和不懈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