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关根简历 历任铁道部长盘点:丁关根因88死事故主动请辞
●滕代远—●吕正操—●万里?—●段君毅—●郭维城—●刘建章—●陈璞如—●丁关根—●李森茂—●韩杼滨—●傅志寰—●刘志军—●盛光祖—
注:苏静(1967年5月-10月)和杨杰(1967年11月-1975年1月)曾主持铁道部工作。
“将军大老板”掌管铁路
1949年1月10日,为保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大决策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发布电令成立军委铁道部,统一领导各解放区铁路的修建、管理和运输,并任命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为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
滕代远1904年出生于湖南麻阳县,苗族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949年1月28日,军委铁道部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朱德指着滕代远对代表们说:“中央给你们派来个‘将军大老板’。过去他指挥千军万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从今天开始,他要掌管铁路,要指挥百万铁路大军,开山修路,遇水搭桥,抢修抢运,支援大军过江,解放全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军委铁道部改归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11月,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滕代远出任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武竞天和石志仁为铁道部副部长。
随后,接通全国各主要干线,全面恢复铁路运输被确定为抢修的重点。至1949年底,全国原有主要铁路基本修复,并连成一个整体。
从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开始,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在滕代远、吕正操等领导的规划和部署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新中国先后建成干支线6100公里。
滕代远强调路风建设,将战争年代下连队的传统带到铁路工作中。他对机关干部们说:“基层的意见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领导机关的问题,更可照出我们自身的缺陷。”
每次出差,他总是身穿铁路制服,头戴制式大盖帽,佩戴路徽、紧扣风纪扣,一派军人风度。外出检查工作,也都在公务车上吃住。由于身体原因,滕代远于1958年下半年开始病休。此后的6年多时间,基本由吕正操来主持铁道部工作。
1965年1月,吕正操正式接任铁道部部长。吕正操生于1904年,辽宁海城县人,开国上将,曾任张学良的副官,解放战争期间任东北野战军副司令。这位铁道部长不喜欢事事过问,乱插手,而是主张分工负责,团结协作。
他常对几位副部长说:“部长不能什么事都管,该谁管的就由谁管。”他开玩笑地自称是“九三学社”:上午9点上班,下午3点下班。不过,“大事他也抓得紧”。
1952年10月,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中)陪同毛主席视察黄河大桥。
末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
3月10日,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正式出台,撤销了铁道部。3月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铁道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铁道部从1949年成立起,已走过64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滕代远、吕正操、万里等13位部长……
万里铁腕整顿铁路
“文革”中,铁路事业受到重创。为保障铁路运输畅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67年5月31日决定对铁道部实行军事管制。任命苏静为铁道部军管会主任主持工作。5个月后,铁道部工作由副主任杨杰负责。
但军事管制未能阻挡“文革”对铁路的危害。1970年7月,铁道部、交通部和邮电部邮政部分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时,铁路部门形势仍然严峻。
1975年1月,邓小平任国务院副总理,着手全面整顿工作。他把突破口放在了薄弱的铁路系统。这一年,铁道、交通两部重新分立,“整顿”成为第三任铁道部长万里的主政关键词。
万里1916年出生于山东(改革开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75年1月18日,万里走马上任铁道部部长。上任10天后,邓小平就召见万里听取情况汇报。万里指出了当时铁路系统存在的严重问题。邓小平提出解决办法,还征求了万里的意见。
2月6日晚,邓小平再次同万里谈话,要求铁道部代中央起草一份关于解决铁路问题的文件。3月5日,中央即下发了万里等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这就是著名的“9号文件”。文件中规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整顿和加强铁路工作的措施和办法。
在“9号文件”发出的当天,邓小平在全国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解决铁路问题的办法时,邓小平着重谈了反对派性问题,明确指出,少数坏人,各行各业、各个省市都有那么一些,他们利用派性浑水摸鱼,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在混乱中搞投机倒把,升官发财。对这样的人不处理不行。
一个文件,一个讲话,发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的动员令。万里犹如手握“尚方宝剑”,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派性问题,南昌铁路局、长沙铁路局等,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得以解决,经过整顿的各铁路局、站、段,运输生产形势大为改观。
万里的接任者是担任过第一机械工业部长的段君毅。他生于1910年,河南范县人。段君毅任职期间,不断强化“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的观念,全路重大事故的发生次数大幅度下降。其后的两任部长是郭维城和刘建章。
“改革派”艰难前行
1982年4月,陈璞如出任铁道部长。他1918年出生于山东博兴,曾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在铁道部长的任上,他支持在广深线改造工程中自筹资金、自主经营的改革措施,成功地走出了被称为“广深模式”的新路子;他先后撤销了8个铁路局,完成了北京、上海等6个铁路局的并局工作,保证了铁路主要干线的畅通。
但谈及铁路改革,很多人会想到丁关根,他是第八任铁道部长。1929年,丁关根出生于江苏。大学毕业后,进入铁路交通系统工作。1985年,丁关根成为铁道部长。从他开始,铁道部长褪去军人背景,多是铁路专业人士出身。
1986年,丁关根提出铁路系统内部“大包干”的方针,将原本收归于铁道部的财务、劳资、人事等权力直接下放到各地路局,试行铁路行业的经济责任“大包干”。根据此项方案,铁路不再将全部运营收入上缴中央,而以承包责任制的方式每年上缴5%的营业收入,其余收入归铁路系统。这得到上层领导的肯定。
邓小平在听了丁关根的改革汇报后,沉默半晌说道:“让铁路闯一闯。”丁关根也当即做出承诺,要在“七五”期间完成多项指标。但丁关根的铁路改革尚未落实,便夭折于一起事故中。1988年1月24日,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旅客列车运行到贵昆线且午至邓家村站间,发生颠覆事故,造成88人死亡,62人重伤。事故发生后,丁关根向国务院请辞了铁道部长一职。
由于“文革”遗留的设备老化、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频繁的安全事故客观上阻断了1986年铁路改革之路。丁关根请辞后,“大包干”再无人提及,原本下放地方路局的权限也以安全生产为由统一收归铁道部。曾有评价说:丁关根后的两任部长李森茂和韩杼滨都提到了改革,却没有具体方案。
10年后,铁路再次迎来改革机遇,这次的重任压在了傅志寰的肩上。
1938年出生在哈尔滨的傅志寰,父亲是火车司机。1955年,他报考大学蒸汽机车专业,后因成绩优异被送往苏联深造。学成归国后一直在铁路系统工作,直到1998年提任铁道部长。
傅志寰素有“书生部长”之称,其对铁路技术和体制的改革颇为积极。如今,人们说起傅志寰对铁路的最大贡献时,多会谈到“网运分离”。
所谓“网运分离”是指成立国家铁路路网公司和数家客运、货运经营公司,将国家铁路路网基础设施与铁路客货运输运营分离开来,以市场化手段打破铁道部“政企不分”的格局。
但傅志寰的“网运分离”的方案交由国务院审议,最终被否定。铁路改革因此搁置了下来。2003年,傅志寰调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接替他的是刘志军。
盛光祖“救火”上任
1994年,地方干部进京,其中就有刘志军和盛光祖。当时,从沈阳铁路局调职入京的刘志军担任铁道部总调度长,出身济南铁路局的盛光祖则出任铁道部总经济师职务。两人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很快脱颖而出。
2003年,刘志军坐上了铁道部的“第一把交椅”。1953年出生的刘志军是湖北襄樊人,铁路工人出身,1972年参加工作后,从武昌工务段普通养路工人,一步步擢升,最终成为铁道部长。
刘志军希望通过铁路发展来解决一切问题。他常说,中国人均拥有铁路仅6厘米,还不及一根香烟长,运输能力全世界最紧张。于是他提出铁路未来的“跨越式发展”理念。
因此,刘志军对铁道系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2005年,全国41个铁路分局全部被撤销,铁路从“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的管理体制,直接进入“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许多一线职工因不满最终安置和分配,只能离开岗位自谋生路,留下不少问题。
高铁建设是刘志军的主打牌,仅2003年至2006年间,全国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就有130多个。而伴随这些高铁项目的是巨额的债务。到2012年三季度,铁道部负债已达2.66万亿元。
政企合一、权力高度集中的铁道部,拖着沉重的身躯在一路奔跑。资料显示,铁道部包含18个部门,有部属企业24个,部属事业单位组织系统16个,铁路全国性社团组织12个。如此复杂的体系及混乱的管理,使铁道系统的贪腐问题日益严重,2011年刘志军最终落马。
刘志军倒下,盛光祖火线救援,此时已在海关总署署长任上三年的他,回到了曾工作过32年的铁路系统。64岁的盛光祖是江苏人,他曾任济南铁路局局长。
作为老铁路,他一上任就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抓安全,展开全路安全大检查;第二把火是给职工加工资;第三把火调整干部队伍。在整治铁道系统的同时,他也面临诸多考验。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更是让民众对铁道部的怨气达到了沸点。
拖着这个积重难返的身躯,盛光祖如履薄冰地走到现在。不过,在此次“两会”上,盛光祖说:“作为最后一任铁道部长,我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