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照片 民国有佳人 绝代名徽因 — 林徽因罕见老照片集萃

2017-09-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12年,8岁的林徽因与表姐妹们.右二为林徽因的亲妹妹麟趾,后夭折)少女林徽因1916年,林徽因在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受英国贵族式的教育,优裕的生活和良好的教

(1912年,8岁的林徽因与表姐妹们。右二为林徽因的亲妹妹麟趾,后夭折)

少女林徽因

1916年,林徽因在培华女子中学开始接受英国贵族式的教育,优裕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使她和一同上学的表姐们个个文雅出众,谈吐得体。她们身着五四时代女学生的改良装,在北京最好的一家照相馆拍下合影。

林徽因原籍福建闽侯,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治家。后被段祺瑞政府任命为司法总长。随着父亲升迁的脚步,林徽因一家也有杭州搬到上海,而后迁居北京。图为1920年,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的合照。

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考察。这次为时一年半的长旅,林长民携女同游,他在给林徽因的信中说道:“……要汝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近我身领悟我胸怀;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图为林徽因在海轮上与友人在一起)

(1920年 林徽因在伦敦寓所的壁炉前阅读)

在新奇世界里,林徽因敞开心灵取吸收知识,萌生出对未来建筑事业的愿望。同时她也因远离故土而感到孤独。此时她结识了徐志摩,两人向彼此敞开心扉,她受到徐志摩迅疾而强烈的追求。最终十六七岁的林徽因选择郑重珍藏这份感情,报以朋友间的敬重和挚爱。图为1920年在伦敦的林徽因。

名媛林徽因

(林徽因和她父亲,时任民国司法总长林长民先生,在家一起用餐)

(梁启超携梁思庄与林徽因游览长城。梁思庄是梁启超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泰戈尔访华时陪同,左一是梁思成)

(泰戈尔访华时陪同,后排左一是徐志摩)

(1924年5月8日,新月社举行晚会庆祝泰戈尔64周岁生日,林徽因扮演泰戈尔诗剧中的公主)

(二十年代,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期间参加化装舞会)

(林徽因留美期间与同学们的合影。左一梁思成。右一杨廷宝、右二陈植,后来都是我国著名的建筑专家和建筑教育)

(美国留学期间,和冰心在一起野炊)

(1927年 林徽因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获得美术学士学位)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美国友人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在山西避暑)

(1931年6月 林徽因与沈从文在北京达园)

(1933年3月21日 林徽因/左五、梁思成/左一、胡适/右四等知识界名流合影截取片段,下文还有全幅大图)

(1935年于北京天坛,左起分别是金岳霖、梁再冰、林徽因、费慰梅、费正清等)

(北京总布胡同3号家中的院子里,《大宗师》的感觉)

妻子林徽因

(图为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的结婚照,婚纱由林徽因自己设计)

(婚后两人同往欧洲游览,1928年)

(在北平总布胡同3号家中)

慈母林徽因

(1928年,与刚出生的女儿梁再冰)

(1935年摄于家中,男童梁从诫,女童梁再冰)

(家中陪孩子念书)

建筑师林徽因

(1933年3月21日 林徽因等在李诫诞辰823周年纪念会上)

需要说明一下,李诫是宋代建筑大师,著有《营造法式》一书,梁林古建筑考察事业以此为起点。

(1936年前后,与丈夫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与上图背景相同,与参与修缮工程的技术人员在祈年殿匾前合影)

同时期的著名作家李健吾在其专著《林徽因》中这样描述她:“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穷乡僻壤、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吃苦”。

(193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陕西考察古建筑)

(1936年在山东测绘)

(1937年7月,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发现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大佛光寺)

(实地测量)

(1936年 林徽因在山西榆次考察宋代建筑雨花宫)

(与上图背景相同 全幅大图)

(1950年 林徽因与清华建筑教师高庄共同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中国现代建筑学开拓者与教育家林徽因

(1930年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期间)

(1950年 林徽因与清华大学营建系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与学生们合影)

自由知识分子林徽因

民国最有成就的记者,二战欧洲战场唯一的战地记者,报道过纳粹战犯审判的萧乾,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

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这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发表的感慨,同时,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1938年抗战期间,(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岳、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梁再冰及梁从诫(两小孩)在昆明西山华亭寺)

(1939年,昆明西山,后排右一金岳霖,右二陈岱孙,左一周培源,前排中坐者梁思成)

(1940年,全家迁居四川宜宾南溪县李庄。林徽因肺病复发,卧床不起)

梁从诫在长文《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中回忆到曾和母亲“谈起一九四四年日军攻占贵州独匀,直逼重庆的危局,我曾问母亲,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她若有所思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我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母亲深情地握著我的手,彷佛道歉似地小声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听到这个回答,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不仅是因为感到自己受了「委屈」,更多地,我确是被母亲以最平淡的口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凛然之气震动了”。

1953年5月,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直斥主张拆迁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当时是1953年,林徽因肺病已经几乎说不出话。随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1955年春,林徽因因肺病辞世。她在一年四月春日的清晨走了,她的生命最终定格于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图为梁思成为林徽因设计的墓体,墓碑是林徽因本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花圈刻样。上书“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林先生早已离去,但她的美丽与坚强,她的高尚而脱俗的灵魂,在一篇篇怀念与记叙她的文字和老照片中,始终闪耀着绝代的风华。林徽因,是永远的林徽因。

最后,请允许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点评辛辣、解读深刻的新闻评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