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训练方法探析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欧洲的横拍技术经过改进与创新日渐复兴,尤其是在抢攻上旋球的能力显著提高使得中国直板选手反手位技术显得远远不够了。由于反手相持能力弱、进攻能力差,在比赛中与横拍选手较量时常处于下风。直拍打法面临消亡的危机,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从此国内乒坛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实验直拍横打技术。
到了90年代,刘国梁和以马林为代表的直拍选手为直拍横打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创新并实践了直拍横打的新技术。90年代末,以“王皓”为代表的新一代“直拍横打”选手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直拍横打技术作为我国乒乓球界独创的一项反手击球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技术上已趋向成熟。但现今指导乒乓球运动员系统学习直拍横打技术的理论及训练方法的研究却十分匮乏,所以探索提高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系统训练方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技术动作上, 前臂几乎在正常解剖位置下就可以调整好拍形,多关节肌无须过分拉长, 避免了解剖学上称为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或“主动不足”。而且桡骨和尺骨不存在交叉, 可保证球拍在任何角度时的前倾。因而能充分发挥力量, 使各参与肌肉群收缩和舒张灵活地交替现象。
从理论上讲,此技术比较符合直拍选手反手位发力的生物学特点,其大小臂及手腕的用力特点与横板选手用力特点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在手指用力方面,直拍球拍用手指感觉来球而横握球拍用手腕感觉来球。直拍选手利用“直拍横打”技术的重心移动范围小、突然性较大,有利于下一板球的进攻,具有对球摩擦力增大、球速加快、攻击力强、动作小、隐蔽性大等特点。
正反手技术的衔接、转换是乒乓球运动中的难点,而动作幅度、摆速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各技术的衔接、转换。正手击球后, 只须很少地使前臂外旋, 就可调节适合的击球拍形;直拍横打后,也只须顺势收臂还原,就可准备正手击球。因此,直拍横打与正手结合时, 动作幅度明显减小了,两面摆速明显提高了。
由于直拍横打技术的拍形可以很容易地由后仰50°调节到前倾任何角度,故它可以自如地运用于反手推挡、攻、拉,大大增多了反手技术的多样性和战术变化的可能性。
由于直拍横打拍形易于固定, 能充分发挥肩、肘、腕各关节,包括手指的力量, 为反手大力击球, 拉强烈旋转弧圈球提供了必备条件。
直拍横打技术的运用可以减少步伐的移动,在处理反手位来球时也可以发力进攻,重心移动范围小,减少了侧身攻球的大幅度移动,有效的节省了体力。
直拍横打技术兼备横拍选手的一些主要的技术,如:加转弧圈球、前冲弧圈球、攻球等,全面提高了主动进攻能力和相持能力,而且还具备一定的突然性和怪异性,改变了以往只能靠单一的推挡而设计的战术,增加了比赛时战术运用的变化。一旦这些技术与直拍正手位灵巧多变的拉扣技术有机结合,再结合精心设计的战术,就可以完全改变直拍单面攻对抗横拍两面攻的被动局面,势必为直拍选手打造一片新天地。
直拍横打技术的难点主要有:意识的转换、稳健与凶狠的结合、正手位和反手位的相互过渡、反手打的突然变线。要做到意识的转换就必须在训练中多使用横打技术,练习应对各种来球的横打技术,并在比赛的时候有意识的多加运用。
要做到稳健与凶狠相结合,必须形成稳定的动作定型和正确的内在发力机制。要做到正手和反手的相互顺畅衔接过渡,必须练好步法,调整身体的平衡协调和两面摆速。要实现变线击球,必须懂得手腕的控制和调节方法。
3.影响直拍横打技术形成的主要因素
3.1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培养直拍横打的训练模式
首先在训练前应该明白一点,那就是不要盲目的追求“王皓”模式,应该选择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直拍横打结合方法。从理论上讲,直拍横打的理想模式是:蒋澎龙的推挡、王皓的横打和马琳的正手。直拍横打技术仅仅是乒乓球技术中的一个环节,它与推挡技术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看起来推挡技术不能进攻,但是在牵制对方,变化节奏,调动球的落点,调整本方的进攻和防守之间的转换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事物都有两面性,反手完全用横打,变化或者正手就可能差一些,横打只作为辅助进攻,相持肯定弱一些,但变化肯定又多一点。
因此只有技术全面并且能够有机结合、合理运用,才能体现打法的先进。以刘国梁为例,他既有推挡,又有横打,还有反手攻球,技术体系比较丰富,三者运用也比较灵活,在各项技术的使用上都恰到好处,在直拍横打技术的使用上更是体现自己的特点,他在使用频率上没有王皓频繁,但是可以看出这正是与他正胶快攻变化多的特点相结合的,假如让他采用完全用横打的模式,那就是另一种的球路了,而且未必适合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