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颖法官 北京女法官姜颖审理千余知识产权案无差错 称"判决书就是法官的名片"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涂铭)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里,一起商标权纠纷案件6日正在进行,面对双方当事人在质证时争得不可开交,主审法官姜颖用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腻化解着纠结矛盾。
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审起案子不怒自威,这是许多人对姜颖的第一印象。而正是这个看上去娇弱文气的女法官,从业18年来,参与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400多件,其中很多是涉外案件、大案要案、新类型案件,用姜颖同事们的话说,都是“属于过河时连摸着的石头都没有的新案”。对此,姜颖却从不畏惧和厌倦。
2007年,德国尼欧普兰汽车公司起诉中大工业集团公司等三家汽车企业,指责A9系列客车侵犯了该公司所产“星航线”大客车的外观设计专利权。这是一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案件,姜颖正是此案的承办法官。
为了审理这起案件,本科学习机械制造的姜颖又从头开始学习有关汽车设计方面的知识,研究了大量国内外关于外观设计专利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的案例。在质证阶段,姜颖顶着6月的骄阳组织当事人对涉案客车进行实物比对,她仔细地察看对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差别。最终,确认了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并据此判决被告赔偿2000余万元。这一案件的审判有力地回击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无理指责。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张为安说,过去在自主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很多外商往往认为只要是被告或原告举起自主创新的大旗就会胜诉。但接触姜颖审理的一些案件后,外商见证了中国法官根据法律和事实判决,坚定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信心。
“一个专利可能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一件商标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姜颖说,所以对于每一起案件,法院的判决都应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参加工作18年来,姜颖审理的1400多起案件,没有一件差错,没有一件上访信访。
2006年参加工作的法官袁伟曾经做过姜颖的书记员,也是姜颖的“徒弟”,在他看来,“师傅”姜颖对判决书的要求非常细致,有时甚至可以说是苛刻。姜颖审理过的许多案件,判决书长达几十页,字数达两三万字,而姜颖对自己的要求是“判决书中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也不容许有一个错字”。
袁伟回忆说,有一次,一个已经送印的判决书被姜颖发现出一个小瑕疵:当事人的名称“某有限责任公司”写成了“某有限公司”,就在案件宣判的当天一大早,姜颖却坚决地把袁伟叫来让他重印判决。
姜颖问袁伟:“判决就是咱们法官自己的名片,这个名片不是靠印刷精美或者职务高低来评判的,而是看你的判决是否响当当、硬邦邦来说话的,你愿意名片在自己的名字上落着一粒污点吗?”几年过去了,已经开始独立办案的袁伟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1995年开始,姜颖就一直饱受类风湿病的折磨。医生嘱咐姜颖:一定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工作劳累。但面对当事人的期盼,姜颖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疾患。十几年来,加班加点成为工作常态,长期超负荷的体力透支,使姜颖的病情愈加严重,她的手脚关节已经发生了变形,过度的劳累导致病情几度恶化,发作起来,浑身骨头疼痛难忍,满头大汗,手指僵硬,连笔都握不住,止痛药成了姜颖的必备药,每次开庭前,她都要吃上一片。
2010年9月,已经42岁、有过两次失败孕史的姜颖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在进产房的前一天,姜颖还在病床上支起小桌子,用笔记本电脑修改“徒弟”给她传过来的判决书。“案子不结,我就是躺在病床上,心里也不踏实。”姜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如今,姜颖的小女儿“鱼宝”已经一岁多了。“今晚回家太晚,匆忙查看一下鱼宝的伤情就给她吃奶瓶睡觉了,也没顾上亲亲她。”这是姜颖在微博上的一段话。姜颖说,跟“鱼宝”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她想用微博记录她的成长,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