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鲁璐 一阕天籁自箜篌 访著名青年箜篌演奏家鲁璐

2017-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鲁璐,字宣伽,当代著名青年箜篌演奏家.2000年.2006年.2011年分别以古筝专业第一名和综合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鲁璐,字宣伽,当代著名青年箜篌演奏家。2000年、2006年、2011年分别以古筝专业第一名和综合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18岁被聘任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岁被聘任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箜篌研究会秘书长,此后又被聘任为中国文化学会艺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女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宫角羽箜篌艺术团团长,箜篌娃娃团团长兼艺术总监,北京箜篌城教学总监,《世界文坛》编委,“中国心 世博情”长城大型音乐会乐器总导演,2010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授予“儿童音乐教育家”、“最佳箜篌演奏奖”双荣称号。


    著有《箜篌史略与发展的研究》、《鲁璐箜篌编曲集》、《箜篌理论讲义》,所写的《箜篌千言歌》万字长诗被两位著名书法家分别书写为“千尺长卷”并在《音乐生活报·人物专刊》上全文发表。

2009年11月27日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了“鲁璐箜篌古筝联场音乐会”,并录制出版了音乐会实况专辑。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演出活动,多次为外国领导人和来宾进行箜篌、古筝演奏;多次出现在央视三套、四套、九套、音乐频道等重要音乐舞台上,分别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频道、音乐生活报、音乐周报、城市迈步北京日文刊、新浪网、新华网、华音网等媒体作过相关报道。

曾有数10位音乐家、作家、诗人、书画家为鲁璐箜篌题词作诗,誉其为 “演奏家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演奏家”、“当代李凭”、“箜篌公主”、“国乐才女”等。

华音:我们了解您的名字十分有个性——鲁璐,字宣伽。在当代,大多的人通常有“名”无“字”,可以说“字”已经在当代人的脑海中逐渐的消失,只是偶尔会在古装电视剧中常常看到。

在古代,尤其是做官的人与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字”的含义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那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字”有何种意义吧?“名”与“字”通常是有着很大的关联,如:并列式,辅助式,矛盾式,扩充式等,您的“字”属于哪种呢?鲁璐:宣伽这个名字是我在附中三年级开始学习箜篌时起的,当时由于将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故而就取了“字”。

那时取这个名字,父母只考虑到了它在易经中的数理结构,没有更多的刻意考虑它的寓意。后来我仔细研究了这个字的意思,竟发现仅“伽”字就与箜篌有几点关联。

第一、佛教里有“伽蓝”一词,即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箜篌最早是佛教之物,是乐神乾达婆手持之器,它出于佛家,用于佛家,被称为“天乐”、“仙乐”,自汉代从西域佛国传入中原后,才逐渐成为宫廷的娱乐性乐器。

就箜篌本身而言带它有一种很神秘的色彩,与佛教渊源很深。第二,典籍里有“伽玛射线”一词,即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放射出的一种射线。

我想,箜篌失传200多年来,虽然目前已起死回生,但认识它的人和接受它的人还很少,巧遇“伽玛射线”一词是否在启发自己作为一种放射性原子能将箜篌辐射到更大区域,重现辉煌呢?第四,植物中有一种常绿乔木,名“伽蓝香”,材质重而坚硬,并带有香味。

这是否寓意着我对传承箜篌的意念将和“伽蓝香”一样常绿不枯,坚而不残呢?从以上几点可知,宣与伽组成的这个名字,代表着传承,意味着使命,即对箜篌承载着学习、研究、继承、传播、普及推广之使命。

后来我偶尔发现,这个“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古人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我取“宣伽”这个字,正是十五岁。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这么几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从我起“字”和开始学箜篌的时间与古代诗词很符合,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知,“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

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取“字”,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因此从这些方面的考量,我决定取“宣伽”这个“字”,也算我自十五岁起许嫁给了箜篌事业了吧。

我认为我的“字”更贴合于辅助式。

华音:您作为2011届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硕士研究生,曾被媒体誉为中国青年箜篌领军人,更有着当代“李凭”的美誉。面对这样的殊荣,您的心态是怎样的呢?笔者想,您也曾对唐代李凭有过深入的研究吧?他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呢?请您用一句话或一句诗词来评价一下这位穿越时代的箜篌大师吧?
鲁璐:“当代李凭”这一称号是几位作家、诗人、书法家和音乐人听了我弹箜篌后为我赋诗题词时的赞语。

我觉得对于“当代李凭”的称谓,我还无力承此盛名,毕竟以我现在的能力,及对箜篌文化艺术的贡献,还无法承当这样的赞誉,但作为一位箜篌人,追求李凭箜篌艺术之境界是我一生的至高追求,从这一点来说我又不排斥这一称呼。

李凭是唐代极富盛名的箜篌名家,可谓名噪一时,唐代诗人顾况曾有诗赞之曰:“驰凤阙,拜鸾殿,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巧声一日一回变。实可重,不惜千金买一弄。

”意思就是说皇帝每天都要听李凭演奏,如果一日不闻他弹奏箜篌,就会无心理政,废止朝会。因此,能够将箜篌艺术推到如斯辉煌的地步,也是我们这一代箜篌人共同的愿望。在我看来,所有为了箜篌文化艺术的发展而费尽心力的艺术家,都可谓之“当代李凭”。

可以认为顾况的这首诗完美展现了李凭当时在唐朝的艺术地位,反映了上至君王,下达王侯将相对他的推崇程度。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凭在箜篌上的艺术造诣,“急弹好,迟亦好,宜远听、宜近听。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与。

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手头疾,腕头软,来来去去如风卷。”诗中还描写了李凭所弹奏的曲子:“弄调人间不识名,弹尽天下崛奇曲,胡曲汉曲声皆好,弹著曲髓曲肝脑”,末句形容了李凭的弹奏能够深入表现曲趣,全诗未点出李凭的名字,却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社会地位详尽的阐释出来,这首诗与众多唐代记述李凭的诗歌一起成为了研究李凭的重要史料。

我觉得李凭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她对箜篌所作的贡献。通过她的努力,箜篌能够在宫廷立稳脚跟,并成为皇帝和王宫大臣们崇尚之乐,这实在难得,她所受到的宠爱和尊荣是历史上任何乐人都无法比拟的。通过他的努力,使得如此众多的文人、诗客用语句记录下箜篌的一切,而李凭这些贡献也让后人对她充满了崇敬和羡慕。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李凭这位箜篌大师,我认为他的造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华音:作为一名当代杰出的箜篌演奏家,您精于箜篌文化艺术,无论是在箜篌演奏上,还是在箜篌学术研究上,都有着非凡的成绩,请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您的这些成绩吧?在诸多优异的成绩面前,自己会有满足或是骄傲、自豪的心态吗?包括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在内的数位著名音乐家和文人曾为您题词作诗,并称您为“演奏家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演奏家”等,您是如何理解这样的赞誉呢?当代的很多青年演奏家大多数只是仅仅存在于演奏,而理论家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您认为这样是否会将实际与理论太过分隔呢?作为一名演奏家与学者,您又是如何做到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呢?
鲁璐:杰出的箜篌演奏家只是大家对我的赞誉之言,真正杰出的箜篌演奏家应该是我的箜篌恩师崔君芝教授。

如果说我对于箜篌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那更多的应该是在理论方面。过去很少有人去关注箜篌的理论建设,及箜篌艺术普及与箜篌演奏曲谱方面的事宜,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应是崔君芝老师了,她是中国当代箜篌艺术的创始人,崔老师编写的《箜篌天地》,也被视为箜篌学习者的必备教材,这本书中涉及了一些箜篌理论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篇幅所限和重点不同,只是作了简单概括性的讲述。

鉴于这种情况,想要更深刻了解箜篌的我,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箜篌理论研究之路。从初三到现在研一这十年的日子里,我先后完成了《箜篌史略与发展的研究》、《箜篌理论讲义》、《箜篌基础教程》等书籍的编著。这是我个人引以为傲的成绩,因为一方面通过编写这些书籍,我个人的箜篌艺术素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升华,另一方面,也给其他箜篌学习者、爱好者提供了便利,此外,我还尝试着将箜篌理论的教学融入到了箜篌教学的大体系之中,发现这样全面的教学比单纯演奏的教学更活泼,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比如在教授一些年龄小的学生时,我首先会讲一些与箜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者是诗歌给他们听,以调动他们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实,在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也会短时间的沉迷在喜悦之中,它带给人的感觉实在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但浮躁过后我会马上冷静下来,毕竟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我还有更多事情要做,箜篌现在还是面临着不被大多数人认知的阶段,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贡献,令这件乐器被大家熟悉,喜爱。

我的专业是古筝,古筝在五十年前其实也面临着和现在的箜篌同样的状况,演奏它的人也不是很多,但是古筝历经五十年的磨砺,终于达到了如今的发展程度,我想凭借箜篌人的努力,以及媒体的宣传与社会的关注,箜篌一定可以飞速的发展。想到这些,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再将思绪停留在自豪和骄傲之中,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让我永不停止追逐箜篌艺术的步伐。

“演奏家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演奏家”这句话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并为箜篌作出了突出贡献的李海晖老师所讲的,因他了解到我在演奏之余,还撰写了一些文稿,于是便对我有了一份期待,对我来说,这既是李海晖老师对我的褒奖,同时也是对我的鞭策。

朴东生老师是一位非常爱才的人,而我与朴老师的结识,也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还记得那是在高中一年级时,我与朴老曾有过一面之缘。一次偶然的机会,朴老看了我的箜篌演奏,觉得我是个比较用心的小孩子,便表扬了我几句。

后来听闻他偶有小恙,我便给他发了信息:“祝福朴老师早日康复!”。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朴老不但回复了我的信息,而且还亲切地鼓励我继续为箜篌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我当时没有想到如此遥不可及的大师还能记得我、关注我,实在令我受宠若惊。

于是,我带着我编写完成的箜篌理论书籍前去拜访朴老,他看到这本书后,非常惊讶,也非常激动。当时还在住院的他,不仅为我的书写了序言,更是在病床上帮我把书稿修改了一遍,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整章整段,朴老都非常仔细的帮我修改。

在此,我非常感谢朴东生老师对我的关怀与提携。就现在来说,我依然是一名音乐学习者,会继续努力向更高层次,更高境界去攀登,因此我认为老师们的题字,鼓励大于赞许,期待多于肯定。

总体来说,箜篌学习也好,理论研究也好,乐曲编配也好,教学实践也好,其实四者都是相辅相成的。只要用心,四者就会顺利被掌控。也就是说,如果你对演奏有了深刻见解,那编曲也不是一件难事,又如学术性的理论如果没有教学作为支撑并加以验证,又怎样能够体现出理论的真伪。

且理论的分类也是非常广泛的,既有历史理论,也有乐器发展的理论,还有演奏技巧理论等等,而技巧一定是要去支持演奏的。因此我觉得将理论与演奏分割开来那是非常荒诞的。

通过箜篌演奏训练,我认为弹奏一件乐器就必须要了解它的历史。谈到历史,其实就已经会或多或少涉及到理论的层面。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古人的诗句中关于箜篌弹奏手法与种类的研究,我们就可以获得非常多的知识积累,这其实就是理论的一部分。我自己也会不断研究古人的记载和诗句来深入了解箜篌的曾经,同时将得到的体会应用到箜篌发展的艺术实践中。

华音:您曾在中学时代就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聘任为箜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聘任为箜篌研究会秘书长,这在国内当代的青年音乐家中是极为罕见的,坐在这样的位置上,您最想为箜篌艺术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您认为箜篌艺术在普及、传播、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呢?那么在目前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您自己的想法与行动是否会显得略显单薄呢?
鲁璐:其实,当时我的年龄还很小,只是单纯的学习箜篌,写一些自我的感悟,但当我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箜篌研究会秘书长的头衔之后,我顿时就感觉到责任之重,那种承担责任并且要负责到底的感觉,真的令我压力很大。

我知道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但既然接手了这份职务,我就愿意为了我钟爱的事业承担起这份责任,义无反顾,全力以赴。

此外,我觉得目前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在于箜篌乐器的价格太贵,箜篌的价格的确是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大家可能不知道,箜篌的定价为三万到十万之间,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这个价格可以用“不菲”来形容。苏州有一家老字号的乐器制作厂商,他们制作的箜篌非常考究,而且音色音质俱佳。

由于会制作箜篌的乐工太少,无形中限制了产量,这种生产上的制约也令我感到非常苦恼,而箜篌不能成批量的生产,“物以稀为贵”,致使箜篌的价格更加昂贵,自然而然学习箜篌的人数就十分有限,而各地箜篌学习的师资力量同样也是极度棘手的问题,这些因素也造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箜篌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至于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解决箜篌价格的居高不下。在我看来,箜篌价格如果能稳定在一万五左右,将会是一个大家普遍可以接受的价格。

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有我们一起奋斗才可以令箜篌事业真正的得到快速发展。

华音:据我所知您在12岁那年以古筝专业第一名,所有乐器大排名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8岁那年又以古筝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而后又以综合分数第一名的成绩开始了古筝硕士研究生的学习。

让我们不解的时,您的古筝专业成绩这么出色,是什么想法与机缘使您热衷上了相对“冷门”的箜篌乐器呢?在学习箜篌的时间里,您是否会放松古筝的学习呢?箜篌虽然是一件具有传奇与神话色彩的民族乐器,但是在当今并不如古筝、琵琶等弦制乐器普及的广、发展的快,相对老师也是十分缺乏的,那么您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找到了您在箜篌艺术上的领路人?
鲁璐:尽管我从附中三年级开始又热爱上了箜篌艺术,但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古筝专业的学习,无论是在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每学期的古筝专业考试成绩我都名列前茅,特别是几次升学考试的成绩已经说明了一切。

在附中时,杨琳老师以她最独特的教学方式为我的古筝演奏乃至我的音乐观灌溉了大量养分。

而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导师林玲老师,经过对我五年来的培养,使我在演奏及理论上逐步的成熟起来。老师对我充满希望和期待,她认为我除了演奏外,在文字创作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而我也有信心不使我的恩师失望。

说实话,我与箜篌还真的是机缘注定。我记得还是在我初中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假期里,我到敦煌莫高窟去旅游,当窟中的箜篌壁画呈现在我的眼前时,一下子将我的整个身心吸引了过去,好似前生与箜篌有缘,我再也不想从一幅幅箜篌壁画前离开。

回来后,连我做梦都想找个名师学习箜篌。可是到哪里去找呢?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找不到箜篌老师,我十分无奈和失望,说来也巧,我附中的古筝专业老师杨琳竟然是旅美箜篌大师崔君芝早期在中国的两名学生之一。

当时崔老师从美国回来,踌躇满志,希望能在国内发展箜篌艺术,需要一批有专业功底的学生随她学习箜篌,杨琳老师很自然的就将她的几名学生包括我,介绍给了崔老师。其实,在学习箜篌之前,我也学习了中阮,我对新乐器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在这样的机缘下,我开始研习箜篌,当然那时候,箜篌对于我还只是辅修专业。岁月蹉跎,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我和王雪了,我觉得这样的缘分也许是很奇妙吧。

这里我想再重复的一句话是,我箜篌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杨琳老师和崔君芝老师,老师在专业教学与教导做人方面,都使我受益良多。可以说没有老师们,也就不会有今天坐在这里侃侃而谈的我。

华音:近几年,您多次参与央视音乐频道“风华国乐”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国家大剧院等国内著名高校以及国内外著名音乐厅舞台上进行箜篌演奏,在您的教学与演奏经历中,您认为国内与国外听众在欣赏箜篌时的所表现出的差别在于?这是源于什么原因形成的这种差异呢?是文化?还是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呢?您认为箜篌艺术是否可以推广、发展的更好?大众喜欢箜篌乐器,主要是倾慕于箜篌乐器的哪种特点?
鲁璐:总体来看,国内和国外的观众在欣赏箜篌时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我记得那是2008年的北京国际女音乐家大会,世界各地的演奏家与作曲家齐聚一堂,当箜篌出现在舞台并演奏的时候,那些专家们非常惊讶,他们惊讶于为什么这件形似竖琴的乐器却发出了这样优美的声音,而当她们了解箜篌以后,可以说那些外国人对箜篌的喜爱程度超乎了我的想象。

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缘于对比,与竖琴的对比,使她们有兴趣去了解箜篌这件乐器,探究它的历史,继而喜欢箜篌。

我想人们喜欢箜篌,最初还是喜欢箜篌的形制,箜篌的华丽与美丽能够给人带来非常震撼的视觉冲击,然后才会被它独特的音色所吸引。箜篌的优势在于擅长表现内在的情感波动,它柔和、空灵的声音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大众会更倾慕于箜篌的天籁之音。

华音:除了自身在箜篌理论研究与箜篌演奏外,对于箜篌艺术的推广您也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几年来,您倾力于箜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少儿箜篌的培养教育,并资助、培养了7位箜篌师资学员,为此您还组建了宫羽箜篌艺术团、十二钗箜篌乐团、箜篌娃娃团等多个箜篌艺术组合,为箜篌艺术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动力与信念一直在支持着您的举动呢?您付出了这么多,所得到的结果与您的付出您认为成正比吗?提到资助与培养,就不得不提到费用,这么多的活动经费,您是来自哪里呢?如果您的举动未被认可或接受,乃至最后以失败告终,您会对您所做得事情无怨无悔吗?以至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吗?
鲁璐:我认为箜篌娃娃团是我的乐团中运作的最为成功的箜篌乐团,乐团的娃娃们每次登上央视风华国乐的舞台,都会用她们的童真以精彩的演奏与箜篌的魅力征服观众。

这群孩子用行动在支持我,信任我,把小小的青春交给了箜篌,看看她们的面孔,听到她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我喜欢箜篌”,我觉得也许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吧。

也许在投入与产出上,还远远没有成正比,但我不会因为一件事情的结果与投入不成正比,就不去做,我觉得更多的还是要体现人活着的价值,为社会能做出一些贡献,我就很满足了,但就希望与实践而言,对我来说绝对是成正比的。

在费用投入方面我必须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哥哥、嫂子,他们对我发展箜篌艺术的行动是无比的支持,我作为学生手里基本上没有多少钱,也就是这些年来通过教学等形式积攒了一些,我将这些钱全部投入到对箜篌艺术的传播上,而我的父母贡献出了他们积攒的养老资金,哥哥、嫂子推迟了结婚帮我筹集费用,是他们帮助我完成了心愿。目前单单家里就有十台箜篌、十台古筝、四台钢琴,这个投入是相当大的,因此我也要对他们道一声:谢谢!

对于箜篌,我投入了不少心力和资金,但我无怨无悔。将来或是成功,或是失败,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曾经为我的梦想而努力过,这就足够了。

华音:箜篌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作为古代宫廷中最推崇的一种乐器之一,为诸多君侯与将领所钟爱,但不幸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奄奄失传了近二百余年,您能为我们讲述一下箜篌失传的原因吗?当代艺术家在拯救箜篌艺术上,您认为是以复兴为主?还是以发展为主呢?
鲁璐:箜篌盛行于汉唐,由此可以看到,箜篌的空前发展时期都会是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我认为这与政治的支持、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密切关系。

西方曾有个马斯洛需求学说,认为人只有在满足温饱问题后,才会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东西。梁启超先生曾说道:“音乐与政通矣”。这就更说明了音乐与政治联系的十分微妙与紧密,所谓盛世之乐或哀世之乐,皆可通过音乐去反映民族当前政治的发展态势,那么,箜篌的衰败和朝代的更替有着莫大的关联。

宋元时期,为什么箜篌得不到发展,这与宋朝疲软的外交政治,元朝的短暂和内乱息息相关。由于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箜篌在汉唐两朝后进入发展的冬眠季节,再加上箜篌是供皇帝以及王公消遣的乐器,在民间并没有多少群众基础,历经战乱造成箜篌并没有像二胡,古筝一样继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以至于在清朝中期彻底消失。

如今又要迎来箜篌发展的辉煌时期了,我认为,箜篌必然会在发展中迎来它的复兴和繁荣。我作为中华盛世中的青年箜篌人,必然会为箜篌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相信,箜篌的明天,将会重现汉唐那段盛世景象,箜篌的明天不但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华音:虽然您的年龄不大,但所思考、所做的事情却是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中无法超越的。我们抛开箜篌、抛开艺术,在您的生活中,您还会热衷于做哪些事情呢?
鲁璐:生活中只要与箜篌有关的事情,我都会热衷去做。我也经常会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我认为公益活动不仅仅在于我帮了别人多少,有时它会成为我的精神养料。若是抛开箜篌、抛开艺术的话,当代年轻人喜欢做的事情,我也都非常喜欢。

华音:对华音网站的寄语
鲁璐:希望华音网继续努力为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发挥出更多的能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华音可以扎扎实实,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发展,茁壮成长。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