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凯明红线女 毛泽东曾给红线女写信: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2018-0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红线女追思会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各界人士聚集一堂缅怀大师.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红线女生前与小演员在一起. 刘力勤 摄自12月8日一代粤

红线女追思会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各界人士聚集一堂缅怀大师。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摄

红线女生前与小演员在一起。 刘力勤 摄

自12月8日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去世后,来自粤剧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市民都通过各种方式来追思女姐。今天上午9点半,红线女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广州殡仪馆白云厅举行,在告别会之前将在灵堂循环播放花絮,展现红线女生前的丰采。红线女长子马鼎昌表示:“母亲的年纪毕竟大了,而且也走得很安详,算是‘笑丧’,因此告别仪式不会特别的沉重和哀伤。”

为寄托哀思,本报发起了“征集挽联”活动,截至昨日下午已经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近百条挽联,不仅有来自广东省内各地市如广州、揭阳、肇庆、东莞等地区的读者,来自辽宁、天津、河北、广西、浙江、陕西等外省读者也纷纷积极投稿,其中不乏医疗、教育、文化界别的粤剧爱好者和女姐的忠实剧迷,还有不少是正在高校就读的90后大学生。

其中,广东楹联学会副会长容启东先生的挽联“承前启后,始创红腔传广宇;沥血呕心,繁荣粤剧唱新声”言辞恳切、语言精准,被《南方日报》挑选出来将在遗体告别仪式上送出。

昨日,广东粤剧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笃忠也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纪念女姐专场演出也定于本月30日在中山纪念堂举行,这场名为《永恒的艺术——广东粤剧界纪念一代宗师红线女》的主题晚会将齐聚广东省一级演员、梅花奖演员20多位,参演演员超过100多人,以此来继承宗师精神,弘扬红派艺术。

南国痛陨星

本报征百条挽联悼女姐

听闻女姐去世,来自安徽省霍邱县师范学校的刘童写下挽联“一代名伶今陨落,此生悲思久盘桓。长哭梨园红线女,漫题寸管素方笺。”“忽闻噩耗变绝唱,谁料唱尽长相思”本是红线女生前喜唱的曲目《昭君出塞》的一段唱词,却正符合当时高州市文化馆周泽明的心情。

读者陈超迁的挽联读来令人泪下,言辞恳切、感人肺腑,“芳魂一逝,梨园痛陨星,记当年声腔开派,时代领军,红豆如今谁继响?倩影重瞻,南国犹垂泪,值此后玉韵长听,高风永念,荔枝熟季倍思君!”

岭南诗社副社长、原《南方周末》主编赖海晏自活动发起以来发来挽联“开创红腔,妙曲清音成绝唱;振兴粤剧,名伶巨匠树丰碑”。他曾经在《南方日报》文艺部和省文联任职,因为工作关系,同红线女有多次接触机会。“我深感她是振兴粤剧的佼佼者。

”据赖海晏回忆,1998年12月举行的“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庆贺活动”开幕晚会上,红线女演唱了新编粤曲《艺海抒怀》。在曲中,她对自己从艺六十年的总结回顾是“说风唱雨,艺海尽情遨游;红线穿古今,痴情写春秋”。

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红线女是在粤剧艺术中创造了诗之美的艺术境界,这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承传的。”对此,广东楹联学会的左万青以“红派碑高,矗立梨园声誉远;宗师玉殒,难堪南国荔枝零”来表达对红线女这一大师离去的悲痛和对粤剧界的影响。

由何笃忠撰写、广东粤剧院敬挽的《悼粤剧大师红线女》读来更是令人潸然泪下:“创红派,演艺精粹吐异彩。享盛名,海内外红足七十载,历遍沧桑爱国情不改,致力改革悉心把幼苗栽。”来自广东楹联学会会长邹继海的挽联“一曲红腔留粤地,毕生心血沃梨园”“粤地余哀,从今谁演搜书院;仙班有幸,此后常听卖荔枝”,表现了女姐的不朽情怀。

长怀玉梨魂

后辈将不断传唱红腔

近日,在八和会馆、广东粤剧院、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粤剧院等粤剧院团和场所纷纷举行追思会、座谈会。昨日上午,广州粤剧院举行座谈会,红线女是广州粤剧院的名誉院长、艺术总监,也是广州红豆粤剧团的创始人,可以说,广州粤剧院创作的很多作品都凝结着红线女的心血。座谈会由院长余勇主持,开始前全体起立默哀,随后欧凯明、黎骏声、陈韵红、崔玉梅、孙业鸿、陈敏红、吴非凡等先后发言,追忆红老师生前对自己的点滴教诲。

作为红线女的入室弟子,欧凯明及其一家与红线女的关系都非常亲密,而红线女也早把欧凯明当自己儿子看待。昨日,谈及女姐,欧凯明对红线女艺术上的执着印象最为深刻,“我在老师身边工作21年,有幸合作过几部戏。可以说,红腔、红派艺术的完成不是偶然的,老师对每一个腔、每一个人物可以说是用生命去完成的。

”欧凯明表示,红线女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值得这一代好好学习。“红线女生前创立了很多剧团,在一线的粤剧演员很多都是老师的学生,包括我、黎骏声、苏春梅、张雄平、琼霞等等。我有幸成为她的学生,她永远是我面前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行。”

香港著名粤剧表演场地“新光戏院大剧场”也于16日至17日为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举行追悼会,供香港市民向一代粤剧名伶致敬。戏院大剧场内设置吊唁册供市民签名,舞台中央挂着女姐生前的演出彩照。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全国政协委员霍震霆等人都献上了花篮和花圈。去年5月,新光戏院重开时,红线女特意前来祝贺,当时女姐登台高歌成名曲《荔枝颂》作贺,而那次也是女姐最后一次在香港露面。

红豆今继响

粤剧后辈登台祭恩师

据何笃忠介绍,一场继承宗师精神、弘扬红派艺术的主题晚会将于30日晚在中山纪念堂举行,名为“永恒的艺术——广东粤剧界纪念一代宗师红线女”。当天晚上将齐聚广东省一级演员、梅花奖演员20多位,参演演员超过100多人。聚广东之力,江门、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的粤剧团都派演员参与本次演出。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演出的内容安排上,将通过珍贵历史镜头再现红线女老师闪光的艺术人生,让观众重温红线女老师的艺术道路。此外,当代粤剧明星还将演绎红派的名曲名剧,其中包括红老师的学生弟子,还有各个剧团的主要演员,剧目包括《红烛泪》、《荔枝颂》、《昭君出塞》、《李香君》、《关汉卿》、《搜书院》、《山乡风云》、《白燕迎春》、《刁蛮公主憨驸马》等。

不仅如此,当晚还会遵照红线女的遗愿,召集来的全省演员将共同演出《六国大封相》。

《六国大封相》这个戏目原本是各剧团的保留节目,在新春期间多有演出,但多年来,广州一直没推出过由全市大佬倌共同演出的《六国大封相》。在今年初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的粤剧工作者新春座谈会上,红线女说道,“我上一次做《六国大封相》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罗品超、文觉非都有登台,好热闹啊!”她当时建议,由全市粤剧界著名大佬倌在2013年内共同演出《六国大封相》,填补20多年的空白。

据介绍,整场演出将历时2个半小时,由广东粤剧促进会主办。众所周知,红线女在世时任会长,今年是促进会创会20周年。何笃忠对记者说,“我们原来打算在今年年底举办一场庆祝促进会成立20年的晚会,殊不知现在变成纪念红线女老师的追思活动。

”这次,红线女的得意门生,包括欧凯明、郭凤女、琼霞、苏春梅都将到场演出。广东省粤剧界获得梅花奖的总共16个人,参与此次演出的就有12个,很多知名演员譬如《七十二家租客》里面的黄伟香等等都只是在《六国大封相》里面露几分钟的脸。另外,此次最低票价只有30元,门票收入扣除场租、人力后剩余部分将作为广东粤剧界鼓励新人新作的资金。

红线女与她创造的不朽传奇——

“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2013年12月8日晚8时35分,红线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广州去世,享年89岁。”当晚11时,“广东粤剧院”官方微博发布的这条消息瞬间传遍南粤大地,从粤剧业界到广大爱好者,涌来无尽的悲伤和深切的追忆。“情如荔蜜甜,心比荔枝果核更细致,荔枝花开香万里”。一曲吟唱过不知多少次的《荔枝颂》,成为一代名伶红线女的绝唱。

1924年生于广东开平的红线女,一生醉心粤剧艺术,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出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荣膺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如今大师已逝,但她那满头银发、一袭红衣的形象,却在人们的心中越发鲜亮,像极了镌刻在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大堂中的18个大字: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传奇

从艺七十载获奖无数

红线女本不姓红,原名叫邝健廉,1924年出生于粤剧世家,外祖父、舅舅、舅母都是粤剧名伶。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熏陶,她八九岁便跟留声机学唱粤曲。1938年日军侵华,她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踏入粤剧艺术生涯,取艺名“小燕红”。1940年,她随何芙莲临时于粤剧名伶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正式改名为“红线女”。

1942年,红线女参加马师曾组织的宣传抗战粤剧团,在广西一带演出为抗日筹款。1945年抗战胜利后,移居香港,1951年,红线女在香港宝丰粤剧团演出粤剧《一代天骄》,被广大观众认为是“红腔”形成的标志。

红线女唱了70多年,也红了70多年,所演剧目无不成为经典,《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书院》等皆是耳熟能详的名作。更重要的是,红线女在继承粤剧名旦董华唱腔的基础上,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使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5年,因为周恩来的邀请,红线女来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被视作红线女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她在北京的出色演出,周总理把“南国红豆”的赞誉给了粤剧。也因为红线女和她的丈夫马师曾,粤剧突破了地域障碍,成了闻名全国的大剧种。同年底,她放弃香港优厚的生活条件,回到广州参加粤剧工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1955年底到1966年间,红线女相继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堪称粤剧经典的佳作,毛泽东为此亲自给她写信说:“活着、活着、再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在7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红线女不仅让粤剧“红腔”传遍大江南北,连苏联和东欧的评委也被她的“荔枝颂”所征服。金日成和胡志明曾点名要看马师曾、红线女的粤剧表演,联合国更是在1985年将“杰出艺人奖”和“表演艺术奖”两项殊荣颁发给她。

因为一生主演了近200个粤剧剧目、参演近百部电影作品,2001年,红线女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的最高荣誉。2009年,84岁的红线女获得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创新

博采众长独创红派

自粤剧诞生起,粤剧名伶层出不穷,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靓少佳、方艳芬、红线女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薛觉先早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唱先锋戏曲,在粤剧的唱段中,留白部分改用国语来说。在薛觉先之外,粤剧史上另一位创新的典范非红线女莫属。

1951年,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骄》,在剧中以动作、表情来丰富唱音,香港媒体出现了“女腔”一词,红腔自此确立,风靡海内外。随后,她博采众长从“红腔”到“红派”,在艺术上不断走向成熟与完美。

1955年,红线女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的前身)工作,对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艺术作进一步锤炼。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唱腔、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唱腔表现力更为丰富。

在舞台身段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这个时期,红线女的戏路进一步开拓,演出了《关汉卿》、《搜书院》、《山乡风云》、《刘胡兰》等代表剧目,她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了婉约之中带有悲壮的刚柔相济风格。

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戏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戏曲规律,演出更贴近生活,《山乡风云》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红线女在表演上以刻画人物的细腻见长,她所扮演的妇女形象如《关汉卿》中的朱帘秀、《搜书院》中的翠莲、《山乡风云》中的刘琴等,影响非常大。田汉看了《搜书院》的演出后,曾写了这么一首诗寄赠红线女:“五羊城看搜书院,故事来从五指山;暗把风筝寄漂泊,不因铁甲屈贞娴。歌颂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宫谢亚蛮;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出动人寰。”

在“文化大革命”后至今,红线女的舞台艺术更加融入生活,她不断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样式,演出了现代剧《白燕迎春》、《西关女人》、历史剧《昭君公主》等,并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同时搬上舞台,在70多岁高龄之时,将四位妙龄少女的艺术形象演绎得迥然有别、惟妙惟肖,还参与编写和自导自演了多部粤剧,率先探索以交响乐等西方乐器伴奏粤剧。

■传承

满门桃李吐芬芳

红线女的学生很多,从古稀老人到几岁的孩子数以百计,但严格意义上的“入室弟子”却为数不多。粤剧艺术家郭凤女、倪慧英、琼霞等人便是最得红线女真传的入室弟子。对于自己一生在吟唱的“红派”,始终在求新的红线女说:“我学生不多,我对年轻一代的要求不是要学我。很早我就已经和我的同行们说,今天的一切,已经和过去有所不同。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继承,但也要改革创新,一定要有本剧种的特点,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

为了粤剧事业的兴旺发达,1972年,红线女提出在广州市郊沙河元岗创办广东省“五·七”粤剧训练班,并亲自带领招生组走遍全省各地,招来一群十一二岁的少年,培养大批优秀的粤剧演员。为“南国红豆”培养新苗,是红线女的毕生夙愿。直到去世前一天,红线女都是一直手把手培养未来的粤剧“种子”。

新世纪到来之际,红线女提出将粤剧改编成动画电影的构想,并亲自着手改编剧本。经过4年的努力,世界第一部粤剧卡通《刁蛮公主憨驸马》横空出世,引起全国戏剧界轰动。此外,红线女对提拔后辈也不遗余力。罗家英、汪明荃、张学友、容祖儿等后起之秀都视红线女为偶像,尤其罗家英与汪明荃极受到红线女的宠爱,两人每次演出,红线女都必现身撑场,更不时传授秘诀给他们,张学友也称自己是“红派”中人,自曝20年前曾跟红线女学过唱戏。

红线女逝世后,罗家英、陈嘉上、马浚伟、梁永斌、樊少皇等演艺圈人士在微博表示悼念。罗家英称红线女是“一代宗师”,并撰文悼念:“艺星陨落,梨园悲歌,先生德艺双馨,志技双全,忽闻噩耗,实在让人哀叹不已。先生生前为粤剧艺术生存发展呕心沥血,如今一切都尚仅初见起色,先生却与世长辞,呜呼哀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尚望先生在天上,得见艺术重昭,尚可告慰,先生将如启明之星,后人追之随之,敬之慕之。愿先生安息。”

◎链接

一代大师荣誉等身

1957年7月29日至8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

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

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

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

2001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文化部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造研究成就奖”。

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