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文集 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

2017-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 第2期 2001年4月・历史研究・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冯文龙(成都大学管理系,四川成都610081)摘 要: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 第2期 2001年4月・历史研究・

郑樵《通志・艺文略》及其贡献

冯文龙

(成都大学管理系,四川成都610081)

摘 要:《通志·艺文略》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其思想的精华和核心是“会通”的观点,与会通思想紧密联系的是他的“类例”原则。《艺文略》在著录内容上和分类体系上的两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目录学宝库,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郑樵;《通志·艺文略》;古典目录学;中国;目录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25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01)02-0101-04

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自号西溪遗民,兴化军莆田人(今福建莆田),南宋著名的史学家和校勘、目录学家。自幼嗜学,不仕科举,结茅夹氵祭山中,潜心书事,诵记不绝,执笔未殆30余载。他著述宏

富,自称“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生平著作达84种左右,现仅存《通志》200卷、《夹氵祭遗稿》3卷以及一些零散遗文。而其中以“五十载总为一书”的《通志》最为重要,是他毕生沥血之作。

《通志》中的《校雠略》、《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他的目录学思想。同时,也是古典目录学发展的第一次阶段性的理性总结,代表了古典目录学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成为目录学史研究的一个领域。

检视近几年来的研究篇目,众多文章旨趣于从《校雠略》出发研究郑氏的目录学思想,应当说这种探讨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系统把握郑氏的目录学思想,不能忽视对《艺文略》的研究,因为《艺文略》是他目录学思想的具体映射,也是他书目实践工作的结晶,理论与实践相互羽翼共同构成其目录学思想体系,本文则着意在于此。

略》。此外,在其“八九年为讨论之学”时所得的,诸如《求书厥记》、《亡书备载》等无疑对他的《艺文略》编撰有着积极影响。

《艺文略》共计8卷,每一条目上著书名、卷数,下录撰述者,不分存佚亡阙并同著录,仅偶在书名、著者下略述残亡情况。例如经部易类:“《连山十卷》,夏后氏,《易》至唐始出,今亡。”史部正史类:“《后汉书》一百卷,张太素撰,惟存有《天文志》二卷。”

《艺文略》无小序与解题,只于“疑晦处则释之”,在“家”之下著种、部、卷,每“种”之下著录部卷之数,共牢笼书籍10,912部、110,972卷748篇12章37图;其分类体系为十二分法,暗合“分天之纲十二野者”之意,以其总挈天下百家学术之纲略,其下再细分出“家”(二级类目)和“种”(三级类目)。其类目之巨细,实旷古之未有。

《艺文略》类目繁芜,目录学界对此介绍各有异辞,众说纷纭,例有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十二类、百家、三百七十一种”;罗孟祯《古典文献学》“十二类、八十八小类、四百四十二目”等诸说。苟若不判明类目,无疑会影响到对郑樵分类思想的进一步探索。为研究方便,仅胪列姚名达、王重民二先生及郑樵之说,并附本文重新计核之数于下,归纳成表,且对类目统计略作说明。

由表1可以看出,对于12大类的确认各家之说并无歧义,但对“家”、“种”二、三级类目的统计则差异颇大。这主要是对二、三级类目归属的认定和二、三级类目能否重复计算有关,当然也有统计归总时

一、《通志・艺文略》概况

从《玉海》卷52、《夹氵祭遗稿》等有关材料来看,郑樵以《群书会记》36卷为底本,并参考了以前的一

些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以及当时国家书目如四部书目、《崇文总目》,还有民间的荆州《田氏书目》、漳州《吴氏书目》、《道藏目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艺文收稿日期:2000-07-07;收修日期:2001-02-18

作者简介:冯文龙(1964-),男,四川乐山人,成都大学管理系副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