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闾瑛忆张学良 张学良后人忆家族史:张家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

2017-08-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显赫的家世带给张家人的并非荣华富贵的生活,历史飘摇中,他们经历了逃难.隐姓埋名.家族离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历史中"的苦涩甘辛,唯有张家人冷暖自知."80年

显赫的家世带给张家人的并非荣华富贵的生活,历史飘摇中,他们经历了逃难、隐姓埋名、家族离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历史中”的苦涩甘辛,唯有张家人冷暖自知。

“80年过去了,张氏家族在东北的功和过到底如何,只能用更长远的历史去判定它,我是真实地回到原点来寻找我心中的答案,爷爷来不及完成他的梦想,大伯父也不在乎人们对他的评论,只要自己认定方向走下去就有意义。”张闾实感慨地说。

张闾实1962年在澳门出生,1967年随家人到台湾生活,爷爷是“东北王”张作霖,其父张学浚是张作霖的第六子,大伯父就是鼎鼎有名的少帅张学良。这样显赫的家世带给他和家人的并不是荣华富贵的生活,在历史的飘摇中,张闾实从小到大的记忆里布满了逃难、隐姓埋名、困苦求生、家族离兮等等坎坷经历,在他看来,这一路成长体会到的是只有张家小孩才能了解的苦涩和彷徨。

近日,张闾实历经三年考证写出的《漫漫归乡路》在沈阳召开了新书发布会,并在全国公开发行,书中讲述了一个张家人亲历的历史版本,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张氏家族的人生故事。如今,张闾实带着夫人从台湾回到沈阳定居,这个仍然操着温软台湾腔的男人打定主意要做一个东北汉子,“张家后人将近80年来没人回故乡东北,沈阳这座城市对张家人来说可能有太多的伤痛,但时间的流逝让我已不再感到哀痛,所以决定将张家的血脉重新带回沈阳,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沈阳人。

不准从政的张家人

当45岁的张闾实第一次踏上故乡沈阳的土地,他激动得哭湿了脸庞,他知道终于到家了。“有多少张家人因为等不及而没能回来,这心里的期盼与彷徨只有张家的小孩明白,其他人是没有这么深的感触的,因为他们不需要活在历史里。”

在中国近代史中,张学良的一生可谓浸染了浓厚的传奇性和高度的戏剧性,尤其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后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张学良晚年时曾对口述历史权威唐德刚先生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了南京,自己则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软禁人生。

“小时候读到‘西安事变’时不理解大伯父为什么这么做,后来父亲告诉我,是大伯父牺牲了自己救了整个家族。当时的军统已经掌握了张家所有亲属的资料,而军统局长戴笠是个冷血的杀人魔鬼,不会轻易放过张家人的。宋美龄当时承诺只要大伯同意一起送蒋介石回南京就保证张家的安全。

”在张作霖被日本军队炸死后,张家的后人就不再受到庇护,张学良那一辈八个兄弟都各自独立走上自己的路。虽然张学良用自己后半生的自由换取了整个家族生的希望,但却没有改变张家人在历史漩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

张闾实是在小学二三年级时通过课外读物才发现了自己的身世。那时他已经跟随父母从澳门逃难来到台湾,“在台湾的新家挂着一幅老照片,照片中一个老人着军服拿把指挥刀,两边站着两个小孩也着军服。母亲说中间的是爷爷,右边的是父亲,左边的是五伯父。

当时还在想爷爷为什么没在台湾。后来念小学时偶然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到了描写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内容,旁边的人物画像和家里老照片上的爷爷一模一样,回家问过长辈才知道原来张作霖就是从未见过的爷爷。”张闾实说。

张家的小孩从小就被教育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要谨小慎微,不能多说话、不能乱问问题,为人要低调。张闾实的父亲在香港、澳门的时候甚至隐姓埋名过日子,就是为了遮掩自己的身份。“在台湾张学良是叛将,他们认为就是因为大伯而失去了中国。所以如果被知道是张家人是非常受歧视和奚落的。”张闾实无奈地说。

在《漫漫归乡路》一书中,张闾实总结了张家男人的性格:有话直言,先做再想,一切都以心中的直觉为优先。“就像大伯张学良晚年总结‘西安事变’时只说了一句——从没后悔过。他没考虑过个人利益,就是觉得该这么做。”张闾实说,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家族性格,加之上一辈政治生涯的伤害让奶奶寿夫人立下家训,所有张家男孩子不得参与政治活动,而是做个普通人。

现在的张家后人分别从事航天科技、贸易、物流等各行各业,大家生活都很低调,不会提起身世,有些身居海外的张家人也不太愿意让外人接触他们。

而身为张家六房,张闾实骄傲地表示,他们从当年艰苦的生活到现在丰衣足食,从来都没有用过张学良的名号,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