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易行难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2017-06-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作为明朝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在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因仗义抗疏,得罪阉宦刘瑾而被延杖四十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边远的贵州山区龙场驿,过着住山洞草棚.砍柴.种地的艰苦生活,在特殊的条件下,他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当时,尽管王阳明时有绝粮的现象,生活极其艰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磨其志气,反而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悟得到很好的升华,悟出了包括"知行合一"在内的很多重要思想.他于明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

作为明朝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在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因仗义抗疏,得罪阉宦刘瑾而被延杖四十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边远的贵州山区龙场驿,过着住山洞草棚、砍柴、种地的艰苦生活,在特殊的条件下,他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

当时,尽管王阳明时有绝粮的现象,生活极其艰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磨其志气,反而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感悟得到很好的升华,悟出了包括“知行合一”在内的很多重要思想。他于明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实践。光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王阳明曾用“路歧之险夷必待亲身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亲身履历而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这一比喻十分明确地阐明了观点。毛泽东同志曾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句经典名言。

有认知,没有付诸行动是永远不会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正如王阳明所说:“哑巴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什么事,仅仅知道还不行,必须采取行动,在认知中领悟,在行动中感知。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知行合一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王阳明主张从身边的事做起,做实在人,实行“知行合一”。他这样主张,也是这样做到的,在与当时任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的安贵荣相处中,通过对《与安宣慰书》的解读和分析,我们了解到历史上著名的王阳明“化干戈为玉帛”的典故。

宣慰使安贵荣的安氏与宣慰副使宋氏家族长期存在矛盾,宋氏的下属叛变宋氏作乱,宋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任由下属胡作非为。

王阳明作为一个被谪贬之人,见此情况,主动给安贵荣写信,劝其既往不咎,顾全大局并及时出兵平叛,以维护地方之和平,这对于安贵荣来说,不关他任何事,相反还可以坐山观虎斗。

然而当他见到一个作为被谪贬后还在为维护地方和平而操心的王阳明来信后,不得不诚服,思想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立即派兵平叛。王阳明无论自己的身份发生怎样的改变,处境如何,始终心向祖国,忠于国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维护地方团结,他用良知的呈现践行“知行合一”,这点是非常可贵的,在飞鸟不通的地方,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极其艰苦,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给王阳明送粮食,帮助他修建房子,他这是享受何等高的待遇?这与他的“知行合一”分不开的。

王阳明成为了我国古人追求并实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立”的少数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之一。他“知”与“行”的统一,“知行合一”思想为后人研究学说奠定了基础,为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