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的导演风格 浅析侯孝贤的导演艺术风格

2017-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 侯孝贤是台湾著名导演,他的很多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影视艺术风格.本文试图从他的电影拍摄题材.拍摄理念和影视艺术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和阐释侯孝贤的导演艺术风

[摘 要] 侯孝贤是台湾著名导演,他的很多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影视艺术风格。本文试图从他的电影拍摄题材、拍摄理念和影视艺术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和阐释侯孝贤的导演艺术风格。此外,本文还结合了他的影视作品案例进行分析,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结合了历史背景和人物因素,展现了不同的环境和人物变化,意境深远,他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使用已经成为他的特色之一。

因此,通过拍摄技法和影视内容等去分析侯孝贤电影的独特性,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知这位重量级的导演。

[关键词] 侯孝贤;导演;风格;艺术;手法 侯孝贤,1946年生于广东省梅县,后举家迁往台湾生活。儿时的记忆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这也是他电影创作的滋润土壤。

在他服兵役期间接触了很多外国电影,由于受到外国电影的不断影响,服完兵役后,他进入了台湾国立艺术学校电影戏剧系学习。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他在1973年成为一名场记人员,从此,在老师的推荐下,侯孝贤进入了电影界。

随着第一部他参与制作的影片《心有千千结》的完成,在第二部影片《云深不知处》中,他已经成为副导演,经过一些影片拍摄的历练,到了1982年,侯孝贤和陈坤厚合作完成了几部影片的制作,他们轮流担任了导演和制片人。

《小毕的故事》《蹦蹦一串新》等影片就是这一时期他们的作品。此后,侯孝贤参与完成了7部商业影片,如《风儿踢踏踩》《就是溜溜的她》等。侯孝贤的影片不同于一般的文艺片,他透露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台湾电影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尤其是影片《风柜来的人》和《冬冬的假期》获得了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殊荣,使侯孝贤在国际影坛上初露锋芒。1989年侯孝贤的影片《悲情城市》更是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成为他导演生涯的登峰之作。

20世纪90年代初,侯孝贤拍摄了《戏梦人生》,影片主题和拍摄手法有了一些改变,《好男好女》也运用了一些移动镜头,但是动作缓慢,拖沓不自然。1996年的《南国,再见南国》带来了一个沉重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家庭与现代观念的严重对立,这也是导演本身的一种迷失。

1998年的《海上花》是在香港回归后,内地着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背景下完成的,影片脱离了台湾,选择了上海为出发点,影片中的人物运动镜头增多,舞台感很强。

21世纪初,侯孝贤完成了《千禧曼波》,他试图用运动镜头来改变自己的影视风格,摇移镜头大大增加了,影片中的很多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运用也不断增加,这是侯孝贤的一次成功体验。

影片中城市的变迁被记录,通过日本小镇的寂静的环境表现展现了一个世外胜地,在这样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导演对乡村的渴望和依恋。2004年,《咖啡时光》成为侯孝贤的第一部外语拍摄的外国影片,影片通过在日本的一个感情故事展现了几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一、平民化的电影题材 侯孝贤的电影具有一种平民化的特征。在其电影的题材选择上,他会着重选择一般老百姓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绘,侯孝贤的电影题材内容也正符合了台湾社会的独特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电影界普遍存在的影片种类是那种不切合实际的言情片和武打片,具有一种避世的消极观念,不真不切。

而到了80年代初期,新电影的兴起就是对之前电影的革新,它体现了一种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返璞归真成为这时期一系列优秀电影的独特特点。

侯孝贤是这一时期台湾新电影的突出代表,他着重以真实的情感体验为素材,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创作出很多以个人成长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成长题材的电影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经典。诸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风柜来的人》等都是以个人成长与体验为题材的故事片。

以侯孝贤个人成长经历为题材的《童年往事》讲述了主人公阿孝的成长经历和台湾的变迁史。针对阿孝的童年故事,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

片中的主要人物日夜牵挂在大陆的阿孝的父亲、母亲和祖母的相继去世,暗指国民党当局退守台湾的经历,而之后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也展现了国民党当局反攻大陆幻想的失败。此外,影片也描述了新一代台湾人的乡土意识,使乡土情怀和城市文化的对撞主题清晰地展现出来。

本片最为精彩的一段是对祖孙回归大陆的描述,十分抒情,人物的情感也得以完全的表达,虽说是一种幻想行为,但这是主人公最为美好的记忆。侯孝贤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展露出了对本土情怀,但是在其影像的背后却是对大陆的依恋之情,与大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的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如《童年往事》中阿孝收集的大陆邮票,《恋恋风尘》中阿远将打火机赠送给大陆渔民,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打火机和邮票成为一种联系,这也更加清晰地说明台湾普通人的大陆情结。

侯孝贤的影片往往通过描绘个体的成长经历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于青春的流逝和岁月的惆怅有着更多的感伤,在很多他的影片中都有所体现,《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就是这样表达的。

它们都试图阐释了一个普通人的心路历程与社会、时代的复杂关系。 侯孝贤的影片都有一种对立面,就是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立,繁华都市与安宁乡村的对立,这是他对乡村生活的一种向往与眷恋,对城市污浊的方案与批判。

在侯孝贤的影片中,描绘对乡村生活的景象是淳朴和美好的,它不沾染世俗的尘埃,而与之对比的城市生活,满目疮痍。对于导演本身而言,或许存在着一种保守思想,但是现如今的社会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已经大大胜过了在工业城市的生活,或许这就是导演所追求的。

城市中受伤的人往往要去乡村去体会那种悠然的生活,来弥补心灵的创伤,《恋恋风尘》的阿远正是如此。

二、执著的拍摄理念 侯孝贤的电影存在着一种执著的理念,就是对自我拍摄意识的追求。对于这种艺术化的追求,自由的拍摄理念成了他的电影拍摄手法的一个特点。自由性的拍摄理念的追求是他对观念的执著,他十分欣赏沈从文的艺术风格,沈从文对生死的表现方式使其印象深刻,他通过那种置身事外的自由拍摄手法,自由中阐述了导演的意图和追求。

他的电影的自由性一般体现在拍摄手法上,影片使用了很多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剪辑技巧自然含蓄,对事物的描述十分自然,纪实意味浓重,配以舒缓的格调,这就是他的影视拍摄艺术风格。

对于长镜头的使用是侯孝贤电影拍摄的一个特点。通过长拍镜头影片具有纪实性特点,事物的完整性被展现出来,同时结合深焦距的使用使其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所主张的风格,用长镜头和深焦距保存空间和事物的完整性,展现出了全体。

因此,侯孝贤的电影具有多个焦点的存在,欣赏者会具有很大的视觉自由,避免了观众对电影的强迫性。

固定镜头的使用也是侯孝贤电影拍摄的一个特点。导演舍弃了传统电影推、拉、摇、移的运动镜头,形成了那种冷眼看世界的叙事手法,它符合导演的意图,电影客观真实,令观众信服。剪辑技巧含蓄。在电影的剪辑上,侯孝贤追求含蓄的方式,不刻意进行剪辑。

他追求自然,达到一种静态美。影片的舒缓节奏都在一种境界中展现出来,不是单纯的戏剧性叙事节奏。导演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往往描绘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这在影片《恋恋风尘》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该片的一些镜头被定格在山水之间,平淡的空镜头透露出很多的情愫,这是侯孝贤电影风格的极大体现。此外,一些看似平淡的镜头语言也蕴含着很深的意味,正是这种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使人物的表现力更强。总之,长镜头的使用,固定镜头的拍摄技巧,含蓄的剪辑技巧都是侯孝贤电影的魅力所在。  

三、冰火交融的影视艺术效果    侯孝贤的影视作品给人呈现了一种宁静的自然美,平静中往往渗透着一种意境,就像冰一样的外表,有一些冷的意味。但是影片的内在却是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饱满的激情。

侯孝贤十分看重人物在环境中的呈现方式,营造出了一种意境,难怪人物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中是和谐出现的,是抒情化的表达。导演在影片中冷淡的外表下涌现着诸多的热情,静中有动,尤其是在一些人物生死离别的场景表现时,运用得极为出色。

例如影片《悲情城市》中林文雄的死,就是毫无铺垫地被人一枪击中,看似十分唐突,却使人浮想联翩。影片《恋恋风尘》中阿远与阿云的离别场景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意味深长,尤其是在阿云回乡之后,影片有意避开主人公,刻意突出阿云和阿远家人的表情,起到了反衬的作用,艺术效果突出。

平淡的效果,含蓄的表现,加之背景音乐的缺失都反映出了侯孝贤电影的另类之处,用极少的笔墨去营造丰富的情感表现。冷寂的艺术境界也是侯孝贤电影的独特之处,导演以冷眼去观察,在影片中刻意进行冷感的制造,力求使影片深远、冷寂。

他以客观的态度去描绘个人的生活和整个社会,这种角度是冷眼看生死的具体反映,在冷漠的眼中看出了对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这比用大篇幅的描绘世界来得更为丰富多彩。

可以说,正是因为从这个角度出发,才使《恋恋风尘》中的阿远和阿云的恋情平淡、冷寂,但他们纯纯的爱却深入人心。侯孝贤电影中冷寂背后的热情、平淡中的热烈是他人文主义的关怀。

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儒家和道家的深刻影响,虽然台湾远离内地,它的文化却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思想文化也是能够体现出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侯孝贤吸取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采取一种均衡的原则,完成了儒家和道家的融合,这在其影片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对于道家关照方式的体现,侯孝贤的电影以冷眼去看待整个世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和人生,他切入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事物的理解与包容,这是他的观照方式。

对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却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侯孝贤的电影与沈从文的作品一样表面平静,暗藏汹涌,在平静的背后是对社会的极大关注。影片《冬冬的假期》是围绕着冬冬和周围的人物关系展开的,很多的关系都从对立转向了协调,一种和谐的意味渗透了整部影片,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满足,影片是对儒家思想体现出的和谐的肯定。

作为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影片《悲情城市》是侯孝贤的代表作品,从此,他成为电影大师,凭借他的努力与坚韧,不同的拍摄手法的运用以及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感叹,他的电影充满了一种悲情的伤感,这是他的影片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姜敏,金晓非.导演分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3]姜敏,黄钟军.电影作品赏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4]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5]宋子文.台湾电影三十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