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罗哲文 千人送别罗哲文 举牌子缅怀 罗老走了 长城不倒(图)

2017-08-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罗老走了,精神永存万里长城永不倒".上午,在追悼会现场,山西忻州长城学会打出这样的牌子.今天上午,著名古建保护专家."长城卫士"罗哲文先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

“罗老走了,精神永存万里长城永不倒”。上午,在追悼会现场,山西忻州长城学会打出这样的牌子。

今天上午,著名古建保护专家、“长城卫士”罗哲文先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家冯骥才等上千人前来吊唁。

罗老生平

罗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201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罗老走了,长城不倒

上午9时,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外,上千名身着素衣、胸戴白花的群众,手捧印有罗老遗像的悼文,默默伫立在广场上。阴郁的天空,更加重了人们悲伤的情绪。

东礼堂门口,高悬着一幅挽联:“修长城修运河参襄国徽设计无愧文物卫士,修长城护运河舍身文化遗产堪称古建护神。”这是对罗老一生文保事业的总结。

灵堂内,罗老静静地躺在鲜花丛中,身后是老人面带微笑的遗像。哀乐响起,悼念者们缓步走进,面对遗体三鞠躬。一些罗老的弟子控制不住情绪,长跪在灵前痛哭不已。

著名作家冯骥才,今天上午特地从天津赶来送罗老最后一程。他谈到了罗老身后,文保界应该做的一件事:培养人才队伍。

他举例,在日本每处文化遗产的背后,都至少有一名专家从事相关研究。“而中国这样的专家还很少,像罗老这样的大家更少。”冯骥才认为应该大力培养古建人才梯队,以继承罗老遗志,完成其未竟的遗愿。

为故宫大修 与国际专家交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是悼念者之一,谈到罗老他说道:“他为故宫大修工程前后奔忙,一刻没有停歇过,尽了全部的力量!”

单霁翔提到,自己从小就听过罗老保护长城的事迹。但世人对他建言故宫大修的事还不太熟悉。“他关注故宫的程度,其实不亚于长城。”单霁翔说。

从2003年起,故宫开始百年不遇的全面大修。“在理念、技术上都有困惑。”单霁翔说,他们聘请了古建保护专家罗老,作为故宫大修的顾问。罗老十分尽心,光研讨会就参加了9次。

单霁翔介绍,故宫大修工程被国际社会关注后,西方一些文保专家提出质疑:按《威尼斯宪章》规定,古建保护应遵循小修小补、尽量减少损坏的原则,而不是大修甚至重建。

罗老听说后,以自己在学术界的权威,极力向国际社会解释。《威尼斯宪章》的古建保护原则,针对的是西方砖石结构的建筑。而中国、东亚地区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这类建筑,如屋顶损坏,下面的梁架结构都会跟着有问题。按西方的保护原则是解决不了的,需要进行大修。”单霁翔说,罗老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文保原则,最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单霁翔提到,罗老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关心故宫大修工程的进展。此外京杭大运河、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恩师梁思成的塑像在日本的竖立,都是罗老未竟的遗愿。

10分钟采访 没有遮遮掩掩

坦诚、平易近人。虽然只采访过罗老一次,但这唯一一次采访,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时针和记忆拨回到2008年底,当时我还是一名实习记者。有读者反映,门头沟区的沿河古城,城门洞内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券洞(建筑物上筑成弧形的洞,可以分散建筑物重量),洞内各藏木棺一口。这让游客们颇为不解。

我想到了采访罗老。第一次采访专家,我把问题事先罗列齐整,恐怕出现遗漏。

罗老耐心听完我的问题,然后就具体问题做出了他的判断,整个通话在10分钟左右,但回答深刻且有针对性。没有遮遮掩掩,没有打官腔、推诿,罗老的坦诚与平易近人,令我至今难忘。

文/记者 王贺健 崔毅飞

送别罗老,山西忻州长城学会打出“万里长城永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