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去世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6岁时,他考入中国营造学社,成为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亲传弟子;27岁时,他变身文化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每天骑着毛驴勘察修补万里长城的残垣断壁;年届古稀

16岁时,他考入中国营造学社,成为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亲传弟子;27岁时,他变身文化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每天骑着毛驴勘察修补万里长城的残垣断壁;年届古稀,他依然“一年有半年在天上飞”,不停出席各地古建文物专业聚会,为文保事业殚精竭虑。

他,就是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的罗哲文。5月14日23时52分,88岁的罗哲文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只给世间留下那个骑着毛驴丈量长城的动人背影。国家文物局昨日发讣告称,将于5月20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师从梁思成 获名曰“哲文”

1940年,16岁的四川宜宾人罗哲文考入了当时我国唯一从事古建筑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并师从梁思成。

据罗哲文日后回忆,当时他并不了解营造学社的具体工作,只是看到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觉得很有兴趣便去投考,并成为众多考生中唯一一名被录取者。而正是这次误打误撞的投考,让罗哲文有幸拜于梁思成门下,并就此与古建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哲文曾回忆,梁先生对他寄予了十分的厚望,连削铅笔、擦橡皮之类的事宜,先生都会向他耐心传授经验,让他从入门起就受到最规范的训练。就连“罗哲文”这个名字,也是先生所取。罗哲文原名罗自福,常被人取笑为罗斯福,梁先生于是为他改名“哲文”。

在师从梁思成期间,罗哲文还曾协助先生办过一件救日本古建于炮火下的壮举。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随梁思成到重庆,梁先生用铅笔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标出盟军轰炸敌占区时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并特别提出需要保护的日本京都和奈良古建的位置,由罗哲文用绘画墨水把铅笔所画的位置描绘清楚,地图及时交到美军手中,从而保护了京都和奈良的20余座国宝性古建,战后梁思成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

骑驴走长城被誉“第一人”

1950年底,27岁的罗哲文调任文化部文物局,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也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出开发长城、向国内外开放的建议。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罗哲文,维修长城的第一站是八达岭。

罗哲文曾回忆,为了方便考察,他和同事就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店里,每天骑着毛驴上八达岭。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后,他拿出了八达岭长城维修规划图,并请梁思成审定。梁思成给了他三个建议:要按照原状修;保护古意,避免现代化;要绿化,但不能在长城边上种高大树木,否则不利于保护长城,也影响观看效果。

修复古建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用原材料修,这在长城修复中显得尤为困难。罗哲文和建筑工人们只好到山沟里收集一块一块塌下的青砖,从沙土里挖掘砖块。

1953年,八达岭长城修复完成,并于当年国庆节向公众开放。随后,罗哲文又参加了山海关、嘉峪关等段长城的维护工作。

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多年来一直为长城奔走的罗哲文,也因此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介绍,本月初,长城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专门召开了“罗哲文先生与长城保护六十周年研讨会”,罗老当时已经住进了重症病房,但是仍然派人送来寄语:“希望你们继续做好长城保护工作。”

古稀仍不歇为文保奔波

从业70余载,罗哲文的脚步从来不曾歇息。

2003年6月23日,年届古稀的他带领一支文化考察团,西出玉门关,沿着丝绸之路,历时近一个月,艰难寻访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迹,并且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条新闻曾经轰动一时。

此外,“大运河申遗”最早也是罗哲文和一些老政协委员倡议的。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撰文说,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国家昌盛、政通人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能人志士为之鼓呼奔走,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年来,他服务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初衷不改,老而弥坚。可以说,七十载矢志不移,七十载巧思笃行,俨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尽心呵护着满园春色。

文/本报记者樊江云

友人追忆

生活简朴、有求必应的“罗公”

贾文忠,著名文物修复专家,与罗哲文有着20多载的交情,并尊称罗哲文为“罗公”。

3月23日,这是贾文忠最后一次见到罗公的日子。他回忆,罗公近年来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他最后一次见罗公时,罗公刚出院不久,精神状态尚好,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他的新书都进行了题匾、题字。

在贾文忠眼里,个子不高、生活简朴的罗公,从来都是一个“有求必应”的热心人。时间倒退回20多年前,还是年轻人的贾文忠就经常得到罗公的热心指点和鼓励。在他找工作期间,罗公甚至为他亲笔写推荐信。因此,热心的罗哲文不仅获得了晚辈“罗公”的尊称,还常被平辈人爱称为“小罗”。

罗哲文对传统技艺十分感兴趣。贾文忠说,罗公一直叮嘱他要将父辈传承下来的文物修复手艺及全形拓手艺好好继承并进行申遗。同时还建议他出一本书《哲匠录》。“在罗公看来,有文化、有思想、有手艺的传统技艺工匠才能成为哲匠,应该为这个群体著书立传”。

贾文忠说,罗公原本打算明年举办九十大寿,连送给宾客的礼物都想好了:请贾文忠为每位宾客传拓一幅《百寿图》。拓片的图稿都已设计妥当,不想先生突然驾鹤西归,这也成为了贾文忠心中的一大憾事。

谈及生活中的罗哲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则用“极其简单”来形容。他表示,罗哲文生活中非常简朴,从来就是穿一身中山装。春、秋两季,就是穿个摄影马甲。所用的相机也不是最好的。

张廷皓说,罗公的家里都是书,就像书山、书海一样,甚至让人没地方下脚。即便如此,罗公也从不提“换个大房子”之类的要求。罗公有时候好喝点酒,最喜欢吃花生米,都是简简单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