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琪情人 学校的英雄 光环背后张晓琪有着双面人生
在张晓琪办公室的玻璃板下有这样一句名言:“事业恰似雪球,必须勇敢地往前推,愈推愈大,但若在途中停止,便立刻融化消失。”2000年,张晓琪56岁,刚刚带领株洲工学院走出困境,以后来正厅级的行政级别计算,再过四年他将会隐退。相关案卷显示,张晓琪正是在这一年,对自己的后半生做出了决定性的选择。本报记者 王欢 王晓芳 株洲报道
新院长的人才观 留人重在留心
谈论张晓琪,1994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1994年8月,张晓琪出任株洲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从出任院长那天起,张晓琪始终注重做“人”的文章,他曾公开阐述他的人才观:留人重在留心。
比如,为在长沙深造的学员专车接送,科研启动费、科教奖励基金等一系列极具诱惑力的优惠条件,还设立了教授、博士工作站,专门选调活动能力强、待人接物周到、有较强责任心的副教授牵头任“站长”,另配备专职工作队伍,主要职责就是为教授、博士提供工作、学习、生活服务。
他曾说高校和企业一样,最关键是要瞄准市场,这种市场包括“生源市场、就业市场、人才市场”。为此,他还专门系统撰文《一般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阐述他的用人观念。事实上,他发表此文的数年前,已经接受了第一位行贿者的2万元钱。
学校的英雄 以包装学科强校
翻开2000年株洲工学院第六届教代会的工作报告,张晓琪对株洲工学院有着这样的描述:“5年前,我们依旧在夹缝中求生存,面临着‘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学科方向残缺不齐,办学资金严重短缺’的艰难困苦,面临着‘生源不足,渠道不畅、人心不稳’的生存危机。”从某种层面上说,是张晓琪改变了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从多篇涉及张晓琪的公开报道来看,其中有一名通讯员较为固定,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到,该名通讯员亦是湖南工业大学教职工。在张晓琪落马前,此人颇受张器重,在张事发之后,他受到了一定的行政处分。昨天下午,记者通过电话找到这位通讯员,他称:“历史的事情,不想再提了。”
在这位通讯员参与撰写的同一篇报道中,他写道:1999年和1995年相比,学校固定资产由2000多万增加到一个多亿(不含土地),建筑面积由6万平方米增加到16万平方米,本科专业从7个增加到16个,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比例由8%上升到45%……株洲工学院真正成为国内以包装学科为特色的高等院校。
曾经的同事他就是个坏人
昨天下午,记者辗转找到了张晓琪在湘潭大学时期的一位同事。这位不愿具名的受访者回忆起张晓琪,做了简单的二元判断:“他就是个坏人。”“在机关工作的时候,他经常在办公室里与人谈论某某通过巴结谁获得了提拔,他成天都在琢磨着如何升官,这就是他的价值观。”
湖南工业大学两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张主持工作时期,有一个“小团队”与张走得特别近。张受贿事发后,这个“团队”中有6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处分。其中一位负责人透露,此6人受到牵连理由各异,涉及基建、招生、“红包”等问题。
“如果不是事发,我们都不知道他做了那些事情”,两位受访人称张晓琪平时为人较为谦和,极少在众人面前动怒。湖南工大一位普通教师说,她觉得张晓琪还是功大于过的,至少很有魄力,在学校最需要发展的几年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