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子女 于光远 他的一生够常人活几辈子

2018-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长江商报消息 经济学家于光远逝世,享年98岁,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曾为邓小平写讲话稿昨日,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

长江商报消息 经济学家于光远逝世,享年98岁,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曾为邓小平写讲话稿

昨日,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8岁。于光远,1915年出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30年30人”之一;他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学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于老与常人有何不同,他的巨大成就是如何炼成的?

■据光明日报、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

学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于光远,男,生于1915年7月5日,上海市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他的一生学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版了约两千万字的作品。代表性著作有:《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等。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于光远就倡导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将这一学科定名为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有别于苏联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979年以来,于光远在经济学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理论经济学方面,他倡议并推动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廓清了在这些重大问题上的理论认识。同时,他大力提倡并率先进行了一些新学科的研究,如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推动了各种经济研究和学术活动组织的建立。

于光远自己“学贯两科”,更注重“经世致用”。有一次,于光远去胡耀邦家,见桌上摊开着《淮南子》。胡耀邦说《淮南子》有一句话“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接着发挥了一通治小与治大,治家与治国所用的方法不一样的道理。从《淮南子》到经济工作中的“信用”问题,能将二者融会贯通,怕世上难有第二个于光远。

曾参与邓小平讲话稿起草

于光远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是他1978年11月参加的那次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他当时是列席代表。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那篇后来被认为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于光远参与了这篇讲话的写作,至今他一直珍藏着邓小平亲笔拟就的那篇被看作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著名讲话的提纲手稿,3页微微发黄的16开白纸,用铅笔写成,字迹潇洒流畅。

从1981年起,他又利用参与讨论中央文件的机会,多次主张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写入中央文件。他的意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于光远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2008年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他被评选为“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30年30人”之一。

巨大成就是如何炼成的?

《光明日报》曾发文说,“于光远的一生够别人活好几辈子的了”。于光远的成就是如何炼成的?

可以说,于光远的成就与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离不开的。

于光远从小就是“书迷”,看完《三国演义》,看《说唐》,再看《七侠五义》,看《水浒》……小说看完了,就看弹词、戏曲《再生缘》《珍珠塔》《西厢记》……“闲书”看完了,开始看社会政治哲学类的书籍。他说“这些书没有小说、弹词好看,没有办法,好看的书都看完了,即使不好看的书也看,我已经成了一个非看书不可的人了”。

于光远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学习的人,84岁开始学电脑,86岁开了个人网站,满90岁时,他向前来祝贺的朋友推心置腹地说:“我认为对于90岁的人,保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要,那就是‘身老心不老’。”

于光远还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说自己有一个“无时不思,无日不写”的习惯,他的大脑永远在思考新的问题。

于光远93岁时,仍然坚持写文章,读书。在他90岁时,他给自己的总结有一段话:“我这一生,大致从初生儿、婴儿,到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再到半工半读、为家庭承担责任,然后又不顾家庭参加革命,走上了曲曲折折的道路。”

这一点从于光远的“八字人生——勤、正、坦、深、创、韧、情、喜”中也可以反映出来。他“八字人生”的第一个字就是“勤”,他认为,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一个人只有勤,才能有所作为。

揭秘

上世纪80年代初 曾来湖北调研水利开发

■本报见习记者 周涵

已近8旬的湖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邓绍英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与于老相识。邓绍英介绍,他第一次与于先生见面在1963年。当时,邓绍英在人大读研究生班,于光远先生去讲过两次课。当时他就觉得于老的学术造诣很深。再后来,邓老毕业分配到《红旗》杂志社担任编辑,经济学家苏星时任编辑部经济组组长。而于先生与苏星是至交好友。通过这样的关系,邓绍英和于老的接触开始渐渐多了起来。

在邓绍英看来,改革开放后于光远在学术上最大的建树是对国土经济学所做的研究。

1980年11月,于光远来到湖北丹江口参加“全国水库综合利用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由于光远倡导、经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等部领导批示的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正式成立。

“湖北是千湖之省,又有长江这样一条大河贯穿全省,水资源丰富是个大优势,但可惜的是没有充分开发”,邓绍英表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于老就已经与他探讨过湖北的水利经济发展问题。

在1980年的那次丹江口水库的会议上,邓绍英带着自己的论文《从长江开发看我国的资源利用》参与了会议讨论。时隔30多年,邓回忆说,这篇论文是于老鼓励他写的。于先生称赞他写得好,并将其收入《国土经济研究》这本书中。

邓老表示,早在1981年,于先生就提出了国土开发问题的12对关系:平原和山地,陆地和水面,大陆和海洋,大块和零星,地上和地下,己开发和未开发,易利用和难利用,南部和北部,东部和西部,乡村和城市,国土和公土,局部和整体,主张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国土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这对于推动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