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与其诗词研究 晚清报刊诗词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晚清报刊诗词研究的路径与价值(1)_理论综合_光明网
晚清文学,晚清,文学传播,态度演变,同光体
理论综合
作者: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 焦宝
“晚清”文学越来越被学界关注,但多数研究聚焦晚清时段的小说,而对该阶段的诗词,尤其是借助报刊传播的诗词作品,则少有关注。
被文学史忽视的报刊诗词
晚清民国时段,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在东西方剧烈碰撞下,发生重要转型的历史时期。其中尤为显见的,是因晚清报业的兴起而勃兴的小说创作,及以“小说界革命”为口号的小说创作高潮,二者直接推动了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使之成为文学之大宗。当前,集中于晚清民国小说的研究构成了文学史话语叙述的主流,随着报刊作为文学研究资料逐步被重视,“现代文学史”更是呈现出以报载小说为舟楫,向晚清溯源的趋向。
相较于创作的繁荣而言,当下的晚清文学研究则显得单薄。按照当前的学术体系划分,百年的“现代文学史”和1840年前的“古代文学史”,均有着完整且庞大的研究队伍,而处于两者过渡时段上的晚清文学却处于尴尬的地位。
然而不能不承认,晚清文学既是延续旧时代的,又是孕生新时代的。以诗词韵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样式,在白话文学时代,与白话文学共生共存,并不断产生着新的变化。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审视与考察晚清民国诗词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晚清民国时段上从古典到现代的文学变革与转型,是整个中国文学的演进,这当中不仅是小说,更包括诗词。以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晚清时代已经兴起,彼时以诗词为代表的旧文学仍旧是文学创作活动的主力,整个传统文学的创作活动在新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变革景象。实际上,文学与报刊发生关系较现代文学的发生时间要早得多,就文体形式而言,作为文学传播媒介的报刊最初也是作为古典文学的新型传播空间而出现的。
诗词报刊化的传播演进
目前,学界已经有针对如民国时期的词学专刊及其他重要报刊刊载旧体诗词的专门研究。实际上,在报刊诗词研究中,集中于一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重要报刊,不仅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编者、作者、读者及其作品呈现与传播,更能够历时地掌握这一报刊对诗词在新旧文学变革过程中的态度演变,从而为研究“古今文学演变”提供一份完整而真实的文本。
在相近思路下,针对某一著名诗人、词人的研究,也具有类似的价值。由于晚清民国阶段报刊发达,对报刊诗词进行研究,一方面为诗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一条整体性的线索,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报刊诗词本身的演化或诗词报刊化传播的历程勾勒出历史的脉络。
在这方面,一些集中、大型的工具性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按图索骥的线索,如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编目汇录》《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等。
当然,对报刊诗词演进历程的清晰把握仅依靠这些目录性著作是不够的。晚清民国报刊诗词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考察诗词等古典文学的演进路径、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现代文学发生的源头等诸多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社会面临巨大变局、传统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历史时期,作为先进传媒手段的报刊,对于文化的承续与传播、演化与繁荣,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对于诗词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样式而言,更是彻底改变了其传播的面貌。
由此,唯有对报刊诗词做以系统、深入的统计与描述,进而更加深入地剖析其在文化变局中的转型与承衍,才能梳理清楚这一时段中体量巨大、质量参差的报刊诗词文献,使之作为文化转型时期重要文献和文化财富的价值得以完全呈现。
同时,也能够从学理上把握这一传统的文学样式与最“现代”的传媒方式的互动历程,真正为报刊诗词的演化历程作出历史性的描述与评价,继而理解文学传播与文学之互动,从文学传播的视角揭橥文学史发展与演进的动力。
结合报刊诗词发展的实际脉络,可以将其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应是报刊诗词的产生或称萌芽期。最初,报刊诗词在传教士报刊中闪现,还不能作为固定的栏目或者传播内容;随后,《申报》等早期商业报刊的崛起,为报刊诗词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申报》甚至长期附办了几种附刊以专门刊发诗词等内容,来吸引作者与读者。
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报刊诗词的发展期,这一时期从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维新派的报刊大量刊发诗界革命派作品到梁启超主持下的《国风报》《庸言报》所发生的文化转向为代表,包括诗界革命派、同光体宋诗派、南社诸子以及其他诗词作者纷纷先后在《东方杂志》《政艺通报》《国粹学报》等报刊及南社的几种报刊上发表作品,可谓诸乐竞奏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报刊诗词发展的专业化时期,以《青鹤》《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报刊为标志,这一时期诗词的发表阵地由“杂志”转向以专业期刊为主,这当中,还应该注意到《辽东诗坛》《东华》等所代表的诗词传播在汉文化圈内共享共通的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