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017-11-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曹植简介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第三个儿子.生前曾任陈王因为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同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第三个儿子。生前曾任陈王因为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同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的诗笔力雄健,其散文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南朝的薛灵芸评价曹植天下才有第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文学修养之高。

杨洋饰演的曹植

曹植从小便极其聪慧,才气逼人,十岁出头便能诵读《诗经》|《论语》等辞赋,思路敏捷的他每次在曹操的面前都能对答如流,脱口成章,所以深得曹操的喜爱。加上曹植为人坦率自然,不追求华丽,这更是让曹操对曹植偏爱几分。公元206年,15的曹植便随从曹操第一次出征讨伐海贼。此后便经常随曹操出征,像曹植的《求自试表》、《白马篇》就是记叙了他出征的事。

虽然曹操十分喜欢曹操,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是在后期和他的哥哥曹丕的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由于曹植过于放纵自己加上曹丕又工于心计,曹丕和曹操打起感情牌,导致曹操对曹植逐渐丧失信心,最终曹操对曹植失去信心,立了曹丕为太子。

但是作为文人,曹植精通诗歌、书法、音乐、围棋,是当时的文学领袖,为当时的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等等,和曹操、曹丕并称“三曹”。

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

南北朝山水诗第一人谢灵运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然而纵然是诗才无双的曹植,在权力相争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曹丕与曹植

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而且都是以曹丕获胜而告终。最后一次交锋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值关羽进攻曹仁所部,曹操命曹植前去救曹仁。曹植因酒误事,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去世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曹植的谋臣是杨修,杨修厉害之处是小聪明。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隐忍。那么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至少大部分时间,可以推测曹植都是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对曹丕的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防御,以防被抓到把柄。

然而最后坐在龙椅上的是曹丕。本来就招到曹丕的妒恨。再加上曹植非常的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拥有的是“仙才”。必然拥有很多崇拜者。在那个时代,曹植的崇拜者们都是士族,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在曹植身边很容易团结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样,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对于威胁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铲除,但是碍于母后卞氏和舆论的压力,不能直接杀死。只好让他不停的换封地。不能让他积蓄属于他自己的力量。

文章憎命达,历史就是如此神奇,或许对曹植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而言,却是一大幸事。在经过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名垂千古。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植字子建,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曾经被封为陈王,所以后人也称之为陈思王。在魏晋建安文化中,曹植是中流砥柱,也是建安文化的代表,其保留下来的作品也是最多的,后世评价极其高,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

曹植

曹植本来的命运也许没那么差,也许他可以改写魏晋的历史。因为他和他的二哥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由于自己过度地放荡不羁,导致曹操逐渐对他失望,最终与世子之位失之交臂,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曹植的作品现存有八十余首,其中辞赋和散文占据了一半。他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还没有无缘世子之位,深受曹操宠爱,所以那时起他的作品积极向上,乐观激昂,很有浪漫情调,加上曾几次随曹操出征,所以胸怀甚是开阔,如其作品《白马篇》,诗中少年意气风发,很是得意,充满着豪迈的男子气概。后期自己失宠,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植的境地很是悲惨,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对自己命运、对曹丕的怨恨,抒发自己碌碌无为悲苦无奈的心情。

总体而言,曹植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便是他的诗歌抒情很强烈,很有个性,曹植诗中很多都是乐府诗歌,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第二便诗他的作品在结构对仗特别工整,并且常常用主观的感情开头渲染气氛,为诗歌营造氛围。第三便诗曹植极其注重对对文字的锤炼,很是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