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前市委书记王国平谈破解“城市病”推进城市有机更新【3】
王国平:我到过很多国内外城市,青岛是个范例,青岛城市地下设施是德国人设计的,标准很高,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借鉴,但更重要的是与青岛老城区的位置选得好也有关系,它选在一个平缓的山坡上,非常有利于城市排水。法国巴黎,也值得我们学习,巴黎在一两百年以前,就花巨资建设高标准的地下管网。
东京地下水库建设也值得借鉴,它的城市积水,先进入地下水库,把几个小时、十个小时下的暴雨雨水积聚在地下水库,然后再花几天的时间,逐步排到城市的周边河道里去。
首先,我们要承认国外发达城市的设计标准肯定比我们高,但也并非不会积水,甚至内涝。总的来看伦敦、纽约的地下管网也建得非常好,标准也很高,但是伦敦、纽约也有被淹的地方。如果真正要借鉴的话,可能中国香港,作为中国城市,香港的地下管网真的很了不起。
中国城市现在“内涝”现象大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农民工大多集聚在“城中村”,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但是这个地方的基础设施是按照农村标准,或者是农村的城镇标准来进行建设的,就非常容易出积水问题。
在我国,尽管许多城市的“老城区”地下管网改造代价较高,但也需要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努力加以解决。但所有建成的新城区,应该高标准建设地下排水设施,不应该再出现城市被淹的悲剧。
记者:您管理杭州期间,有没有出现过特别严重积水,如果有又是怎么处理的?
王国平:曾经发生过。杭州的城西原来是市区内涝最严重的地区,五六年前曾发生过一次,24小时之内,暴雨达200毫米,超过“50年一遇”,当时不少楼房一层进水,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如果今天再遇到这样的暴雨,我们不敢说道路不积水,但情况肯定要比以前好得多。
杭州在解决排水问题上始终坚持“标本兼治”。在治本上,近年来,杭州结合道路的改造,对地下老旧的管网进行了改造,一律按照“20年一遇”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在治标上,为及时排除老百姓家里积水,我们建立了抗洪排涝的应急队伍,做到“第一时间积水,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排水”。我们公开向老百姓承诺:“沿街商店不进水,老百姓家里不进水,居民住宅小区不进水”。
记者:遇到严重积水,应怎样保证交通不瘫痪呢?
王国平:目前世界各国城市,包括巴黎、伦敦、纽约,如果遇上“50年一遇”,甚至更大暴雨时,均不能做到所有道路交通畅通,所有地方不积水,只能做到瘫痪的时间短一点,面积小一些,而且不死人、不伤人。杭州的要求是做到“四不一正常”:“即江河不决口,水库不垮坝,城镇不进水,人员不死亡,杭城和重要城镇生产生活正常”。
记者:这次台风“海葵”登陆,杭州受影响不大,是否与杭州实施市区河道综合保护与整治工程有关?
王国平:这次台风对杭州影响不太大,这与杭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市民应对台风工作准备比较充分有关,也与杭州近几年的排涝系统建设,尤其是与实施市区道路和河道综合保护与整治工程有直接的联系。
杭州的运河水系,属于太湖流域。运河水位最低,杭州所有的水,都是流经运河汇入太湖的。但如果运河整个水位抬高,太湖水位抬高,就等于把整个杭州所有的排水系统的出口给堵住了,所以,降低运河的水位是破解杭州“内涝”的关键。
这次台风对杭州影响小的另一原因是时间短,降水量不大,加上河道容量加大,起到了很好的排水效果。近几年我们实施运河和市区河道的综合保护与整治工程,对河道进行了清淤、驳坎等措施,加大了运河与河道的承载量。
为了防止因运河水位抬高而导致雨水倒灌,现在杭州准备投入20多个亿,建一个大型的排涝泵站。今后一旦出现运河水位抬高,就可以通过这一泵站,可把运河杭州段的水直接抽到钱塘江里去。如果泵站建成,杭城有了排水二通道,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以大大缓解。
留住城市的“童年记忆”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记者: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杭州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可供全国借鉴?
王国平:杭州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是杭州在城市化、工业化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杭州在城市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最大理念,就是城市有机更新。
首先,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就必须坚持“保老城、建新城”理念。杭州按照“两疏散、三集中”方针,疏散老城区的人口和建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大学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城区集中,有效推进了城市有机更新。其次,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就必须坚持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杭州现在把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在一起,就是既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关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以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改善城市发展环境、生活环境、创业环境,来吸引一流企业来杭州创业发展。
目前,在中国“500强大企业排行榜”中,杭州企业数量位居中国城市第三名,仅次于北京、上海。在“中国竞争力500强排行榜”中,杭州的企业数量超过北京、上海,排全国第一。在“中国民企500强排行榜”中,杭州企业也是全国第一。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了,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也变了,城市的环境品质提升了,企业自然而然也成长起来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增强了。
记者:什么叫“城市有机更新”?
王国平: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是个“生命体”、“有机体”。像杭州这样大型城市,有数百万人口集聚,北京、上海这样特大型城市有近二千万人口集聚。从纵向看,城市作为生命体,有诞生、发展、兴旺、衰退的发展过程;从横向看,城市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各个方面,涉及城市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经营各个领域,因此,我们说城市就是一个有机体,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在中国首先提出“城市是一个巨系统”的学者是杭州人钱学森先生,他把系统科学引入城市问题研究。按照系统论的方法、手段,来研究解释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要建立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城市学,以区别于专业性的城市学科,比如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经济学等等。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就像一个人有童年、少年、青年、老年一样,是有机的成长过程。因此,城市发展不能够忘记自己童年、忘记自己的历史,所以就不能大拆大建,不能够推倒重来,不能忘记回家的路。任何的城市都是一个有机体,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所以,不能够去走所谓的“拆老城、建新城”这条老路。
“城市有机更新”就是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杭州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良渚古城。五千年以前,杭州的先民规划建设了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杭州这座城市走到今天,是五千年以来,杭州市民和城市管理者努力的结晶。
我们千万不能割断这五千年的历史,走所谓“拆老城、建新城”的道路。“拆老城、建新城”,就不是有机的发展更新。城市就像“生命体”一样,小时候都会犯错,城市会留下一些破旧的建筑和遗迹。
但是,我们不能够忘记自己的童年,不能拆除这些“丑陋破败”的历史建筑,这些都是这些城市“古董”和“宝典”,是城市的“DNA”,是城市的“胎记”,只能在保护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这就是城市有机更新。
记者:“拆老城、建新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王国平:应该说,这是普遍的一种倾向。专家学者已经呼吁了多年,广大的市民也都认识到这一点,不能走“拆老城、建新城”这条路子。杭州之所以能把一些老建筑、老街区保护下来,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功劳,也是广大市民、专家学者的功劳,甚至是新闻媒体的功劳。
我专门写了一本书《城市怎么办》,里面许多案例讲述了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怎样保护下来的,实际上最有保护意识的是市民。“保老城、建新城”难在哪里?要解决发展空间、建设空间、生活空间问题,因为城市人口的扩张、产业的集聚,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但是,如果没有“保老城、建新城”这种理念,而是消极的“保老城”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老百姓的生活要改善,它不仅是一个形象工程问题,也不仅仅是GDP崇拜的问题,而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人口要不要集聚、产业规模要不要扩大、城市要不要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要不要改善的问题。因此,怎样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是城市管理的必解之题,也是城市学研究面临的最大课题。
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 城市保护与发展“双赢”
记者:作为两届杭州***,当初您设计的杭州发展蓝图,现在实现了多少?
王国平:十年前我们提出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实现“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我现在站在钱塘江边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感到十分欣慰。十年以前,钱塘江两岸没有一幢房子是超过10层楼,没有一幢房子超过100米。
现在钱塘江两岸这样的高楼,肯定超过1000幢。短短的十多年,沿钱塘江两岸整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已经迈开,建设布局框架已经拉开,新城的规模已经基本形成,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在新城集聚,大大减轻了西湖和老城区的压力和负担。
如果没有新城建设,如此规模的产业和人口仍然叠加在老城区的话,今天杭州老城区交通拥堵到什么程度,环境污染会严重到什么程度,内涝会严重到什么程度,都是不可想象的。杭州今天之所以能取得老城保护与新城建设的“双赢”成果,是因为杭州实施了“两疏散,三集中”,推进了杭州城市的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西湖申遗”成功了,而且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上全票通过。搞城市规划的国际专家来验收,他们不相信我们能够长期的把西湖保护下来。他们认为如果西湖60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之内,做到一块地都不准开发,不能建设,那么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产业怎么发展?人口怎么集聚?所以他们不相信西湖的保护是可持续的。
后来,当他们考察了“钱江新城”时才恍然大悟,因为杭州提出的建设重点是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这一步棋是一举两得,既解决了西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城市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的问题,完全是“双赢”结果。
现在站在钱塘江高楼上一看,从钱塘江的上游——西湖区开始,一直到钱塘江的下游——下沙新城和大江东新城,杭州“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发展战略已经全面展开,“西湖时代”与“钱塘江时代”同城辉映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