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日记 记泰山碧霞祠张诚达道长之道缘

2018-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道长者,道号诚达也.原藉宁夏回族自治州固原地区人士.少年与道结缘而出家,挂单参访,游览名山,拜见高道大师;青年悟道,与泰山结缘,清静无为,少思寡欲,积善行德,

张道长者,道号诚达也。原藉宁夏回族自治州固原地区人士。少年与道结缘而出家,挂单参访,游览名山,拜见高道大师;青年悟道,与泰山结缘,清静无为,少思寡欲,积善行德,性命双修;十年风雨,日日磨炼,步入而立之年,遂成遐迩闻名的泰山名道。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道协副会长、泰山碧霞祠管理委员会主任。

我与道长也是泰山结缘。他是出家道士,我是持《皈依证书》的居士,同属全真北宗龙门派。因工作原因,我常去岱顶碧霞祠拜谒泰山圣母——碧霞元君,故十八年如一日,与道长常来常往,切磋道经,探讨泰山道教历史,交流学术心得,遂成心灵相通的道友。

一、少年逃学出家结道缘。

说来神奇而话长。道长虽出生于西部山区农村,但其父辈却是个文化人,受其熏陶,从小爱上了看书,所以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三好学生”。每当中学暑期长假,他就赶着羊儿上山坡。把羊群一撒,便坐在树下石头上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等。有时看入了迷竟忘了吃饭、忘了日落西山,当然就免不了严父的批评和怒斥。从初三开始,他就受《西游记》的影响,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人要受苦受难?为什么人生那么短暂?为什么人不能成仙长生?于是为了超脱,在他幼稚而单纯的心底深处,就萌生了信仰神仙的意识。他以为,只有成了神仙才能远离苦海,超越生死。特别是在上世纪百废待举的八十年代初,一切被“文化大革命”打入九层地狱的各种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又开始破土重生,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随之脱颖而出,茁壮成长。道长也在冥冥之中涌动着出家学道的念头,于是开始浮燥厌学。

事也凑巧。有一天,他见一辆汽车停在学校门口,一打听是去西安平凉城的,那里的道教名山——崆峒山正起庙会哩!他灵机一动,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一口气跑回家与爷爷骗了十元钱,说是与某亲戚一块去崆峒山赶庙会。就这样,他弃学而逃,上了高险峻拔的崆峒山,沿着鸟道百折的石阶盘路,拉着铁锁链,千方百计找到了年近九十的叶道长。他跪在老人面前,抬头仰望,似曾梦中想见之人:慈祥端庄,鹤发童颜。这一天,恰恰是1986年2月15日,正是太上老君的圣诞节,难怪正赶上热闹非凡的庙会。其时有缘,“天人合一,天助我也”。老道长见其少年心诚貌厚,似神童仙子,十分高兴,便指令其徒周宗乾接纳为徒。周师傅赐道号“诚达”,每天亲授道教音律。又分派第一要务:早晨扫除门庭、伺候师爷,第一杯茶要敬神,第二杯敬师爷;第二要务:师傅亲授道经与音律理论,字字教、句句学,直到领会贯通,熟读背诵。

二、志高挂单访学游名山

转眼间两年多过去了,道业初露端倪,心境也已平静,遂与师傅到道教名山终南山闭关修炼。相传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和北五祖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于此修道。少年道士在此学习道教戒律清规、道场祀典科仪、蓄发挽髻,学识见长。继而挂单访学,重回固原,又去海原大都山参学。在真武石洞独自打坐修行半年,又向张三丰再传弟子张理穹道长学习。然后辗转甘肃,到天水玉泉观拜访闫兴隆道长。闫道长虽已七十多岁,但眉目清秀,慧智锐敏,道学深厚,慈中生威。因此地传说是华夏始祖伏羲太昊的故乡,故自古有伏羲庙,道风纯正,民风淳朴。诚达在闫道长的指导下,每天坚持做功课,以素食为主,清虚服气,意守恬静,习导养之法,一修又近两载。

1990年,诚达重返终南山,到楼观台与当年道监、今之中国道协会长任法容结缘。他威仪凛然,双目迥迥,聪慧过人,言而有信。先是让诚达在办公室帮忙,后让听其《释道德经》,又跟其学习道教经典“丹经王”——《周易参同契》和《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等。尔后,指点去终南山主峰——太白山的上白云,雪中孤修:晨起练功,烧香敬神,每天只吃一顿饭,那就是香客送来的干巴馒头和咸菜;下午再补充点供品水果之类;夜晚继续打坐,室外常有熊豹相伴,夜深人静更闻狼嚎鸱啸之声。他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诚心修道,如愿以达,未辜负周师傅之苦心赐名之举,鞭策其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真龙门派青年道士。

1991年,久经磨炼的诚达,又到传说吕洞宾求仙学道处的江西庐山仙人洞。接着又去武汉长春观会见师傅,拜见师叔——当时的湖北省道协会长、今之中国道协副会长谢宗信。他也是一派道骨仙风之气,让人油然仰止。不久,谢道长见诚达内炼修心渐丰,外炼修身不足,即赠与百元钱让他上了武当山金顶习武健身。此山,上至周代尹喜、汉之马明生、唐之吕洞宾、五代陈抟,下至元代汪贞常、明之张三丰等等,皆在此修炼。《道经》言:其山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因名之曰武当”。惜诚达缘分未到:一因身体欠佳,极不适应;二因打坐练功时,在似梦非梦、恍惚不定中,见一白发老者指教道:“要成仙,去泰山。”于是仅住了一个多月,遂婉言谢绝道长的诚恳挽留而下了山,直奔泰山而去。

三、青年巧遇指点驻泰山

1992年4月底傍晚,诚达一口气跑到火车站后,又恰逢有路过泰安的车次。但身上只有十元钱,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他在站台上踟蹰度步,心急如焚。这时有位列车员见他穿着衣帽整洁的道服,如此焦急,定有难处,便问其原由?诚达如实说明情况。

那位好心人毫不犹豫地让他免费上车,坐在值班室里。十几个小时过去了,终于到了泰安。诚达告别列车员,当天就要登泰山。说来又巧,这天恰逢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圣诞节,岱宗坊西侧的大操场内正举办庙会呢!

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诚达顿时情绪激动,不能自制,呆呆地站在那座巍峨石坊下,竟像一个流浪多年的孤儿找到了家,呜呜咽咽哭起来了。他稳定了一下情绪,赶了一回庙会,买了两个火烧就边吃边顺盘道直奔岱顶。

让他更惊讶的是:到了升仙坊,仰视南天门如天上宫阙,又似曾很熟,真是“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当他走到天街尽头,忽见碧霞祠西神门高耸于云端,殿宇辉映,琼阁楼台,真乃进入了仙境,心底豁然开悟:这就是我的家,这就是我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我的理想与前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官”的感觉吗?这就是我久仰的缘分吗?

诚达先找到亲切和蔼的张常明道长。道长也似熟人相会般的接待了他,并心照不宣的接纳了他,直截了当地说:“你要好好修行,不要到处再跑了,就常住这里从头开始吧:先斋戒三天,然后再去看火池。”火池就是香客为泰山圣母烧香焚纸的“宝藏库”。干了半年,就又去看“香亭”,再当“大殿殿主”,直接伺候“泰山圣母”。第二年又进入碧霞祠管理委员会领导层兼办公室主任,接着又干了八年的会计,升为管委会副主任。他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道长。同时也由青少年时代渐渐步入稳健自如,清静无为的壮年时代,抛弃了执着追求半生的“成仙”之梦,深切领悟《道德经》与《清静经》的真谛,踏进了辉煌的殿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他自2005年6月就专门从事接待工作,每天都有领导同志、政府官员、经商老板、宾朋道友、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在这繁忙而噪杂的环境中,神志越来越明,心境越来越清澈,但仍忙中偷闲,早晚打坐,颂经敬神更是必不可缺。在长期的工作中,他感到修道不一定就是去深山密林、名山洞府,而做好每一件碧霞祠的工作,又善待客人,就是最好的修行。碧霞祠是展示泰山道教文化的窗口,通过接待工作,让人了解道教基本知识,了解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就是最大的德性,最好的善事,最完美的修行,也是一种为创建和谐社会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四、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泰山既是世界双重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更是古今道家与道教名士修行和论经交流的中心,故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道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人们怀着一颗虔诚敬仰的心而“登泰山,保平安”,道徒们就必须借助这种大环境,通过圣母博大胸怀的感召力而广结善缘,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最好的积德,最大的福报。

诚达道长表示:八方来客越来越多,对接待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宗教信仰、宗教发展越来越关切,全体道徒,一如既往,要爱护碧霞祠,珍惜每一份工作,每一个岗位,善待每一个香客,这就是新时代赋于泰山道士,最大的幸福,最大的荣耀。

碧霞祠是道教的名片、道教的亮点,泰山信仰的中心,对于创造清静安祥、肃穆庄严的气氛仍任重而道远。

当我们谈及今后打算时,诚达胸有成竹地微笑着说:“泰山道教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道教发展急需我们提高素质,培养人才,预防断层。所以今后要把学习道教经典放在第一位,做到‘在教言教’、‘在教言经’,除每年要向国家道教学院派员进修外,最主要的是让每个在庙道徒都要深入学经、互相切磋,每人都能面对香客游人讲经释经,并要印制经典名著,向游人散发,进一步弘扬道教文化,为创建和谐社会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