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我对哲学的理解 孙正聿:我看哲学和哲学教育的特性
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哲学与哲学教育》。在那篇文章中,我以黑格尔和冯友兰关于“哲学”的思想为例,谈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黑格尔说,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冯友兰则在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中提出,哲学以外的学科都是“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哲学是一门“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学问。
培养“某种人”,是通过教育使人掌握某种知识、技术或技能,再去做具体的事情,“教育”在这里主要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
哲学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教育”在这里不只是一个“过程”,而是“目的”本身。哲学的这种社会功能表明了一个重要道理,这就是,“哲学”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哲学教育”,搞哲学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从事“哲学教育”。
哲学的使命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也就是使人认识自己、涵养自己、反省自己、尊重自己,“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为什么哲学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我用“凝重”、“亲切”和“睿智”来概括哲学和哲学教育的特性。
一是“凝重”。哲学问题总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求索天、地、人的人与自然之辨,探索你、我、他的人与社会之辨,反省知、性、意的人与自我之辨,追求真、善、美的人与生活之辨,凝结成理解“人生在世”的哲学范畴,构成作为“思想性的历史”的哲学史。恩格斯说,“辩证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所以哲学和哲学教育是“凝重”的。
二是“亲切”。任何一种哲学,都是哲学家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的思想结晶。可以说,哲学既是哲学家以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又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述个人的故事。哲学家个人的体悟和思辨,与人类的思想和文明,熔铸于各异其是的哲学思想之中,由此便构成了作为“历史性的思想”的哲学和作为“思想性的历史”的哲学史。
这样的“哲学”和“哲学史”,蕴涵着哲学家呕心沥血的理性思辨和洗涤灵魂的心灵体验,所以哲学和哲学史又是“亲切”的。
三是“睿智”。哲学的世界观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是现实的和历史的,而不是超现实和非历史的,因而是实践的智慧。我在《哲学通论》中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批判性的反思的维度、理想性的创造的维度。它要激发而不是抑制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它要冲击而不是强化人类思维中的惰性、保守性和凝固性,它要推进而不是遏制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创造精神。
学习哲学,需要高举远蹈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真切体会的情感,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凝重、亲切和睿智的哲学,提升了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人生境界,因而是一门“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学问。
(作者为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