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英三娘教子 高唱浅吟 委婉激烈——简析冯派名剧《三娘教子》

2018-03-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冯派"一词,是比较典雅规范的叫法,在蒲剧界,人们口头称之为"安娃师傅的唱法".它的创始人,小名安娃,艺名筱艳秋,大名冯安荣,是20世纪中叶

"冯派"一词,是比较典雅规范的叫法,在蒲剧界,人们口头称之为"安娃师傅的唱法"。它的创始人,小名安娃,艺名筱艳秋,大名冯安荣,是20世纪中叶活跃在山西、陕西以及西北各地蒲剧舞台的一位优秀男旦演员。

    冯安荣出生于1911年,是山西省新绛县宋村人最让同行和观众赞叹的,是他的唱腔有"交口",这主要是指节奏感强烈、突出、变化丰富。他的行腔特点高唱浅吟、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入耳动心,简单说就是"安、点、顿、拉、闪、放"。

在表演上动作讲究节奏分明、刻画人物、抒情深刻、细腻大方。在唱腔上讲究音准、字正、声和、腔圆,节奏稳,音域宽,柔中见刚,刚中有柔,吐字清晰,甜爽火爆,先说后唱,先字后调,圆润醇厚,珠玉落盘、委婉激烈,声情并茂。

代表作有《贺后骂殿》、《三击掌》、《祭江》、《白玉楼》、《三上轿》、《明公断》、《玉娥训子》、《金水桥》等。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留下音频和视频资料,我们仅能从其弟子宋荣庭老先生留下的一段"三娘教子"的唱段中来领略冯派比较原始的唱法。

      下面我们简析一下"冯派"名剧《三娘教子--训子》一折中的唱腔艺术特色。

这个只有不到三分钟的段子的唱词是这样的:小奴才一言就问住我,闭口藏舌王春娥。思想起奴夫命丧过,老薛保千里路上搬尸受奔波。张刘二妇心太多,反穿罗裙各顾各。我念起奴老儿小难煞我,受辛苦抓养儿乙哥,吃什么喝什么,送儿南学读书习文练武,盼的皇王爷家早开科,往日间下学来将书背过,到今日叫亲娘,他他他.

....心如刀割。春娥女双泪落,我不改嫁为什么,气上心罗裙反穿过。死后怎见薛子约,你在那鬼门关上等一等妻我,咱夫妻一同见五殿阎罗。

我怒而不息机房里坐,恨只恨咬破我口两角。            整段唱腔一共用了"二性"、"撩板 "、"二性"、"流板"等板式,把王春娥十三年的心酸经历表现的淋漓尽致,开头的"二性"板式,仅仅衬托出了 "小奴才"三个字,然后是乐队的继续,演员声音戛然而止,凸显出来了王春娥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接下来王春娥开始如诉如泣述说自己的坎坷命运,自说自叹,自言自语这里 运用的是蒲剧板式中最适合抒发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撩板",随着板胡婉转悠扬的韵律响起"一言那就问住我,闭口藏舌王春娥。

思想起奴夫命丧过,老薛保千里路上搬尸受奔波,张刘二妇心太多,反穿罗裙各顾各。我念起奴老儿小难煞我,受辛苦抓养儿乙哥"。而这里最巧妙就是"张刘二妇心太多,反穿罗裙各顾各"是用秦腔板式唱出来的,由于老先生艺术修养高超,把这二句秦腔板式轻松融进了蒲剧板式之中,衔接的天衣无缝,毫无破绽。

    这段看似自言自语自说自叹的述说完毕后,在观众还沉浸在刚才替王春娥心酸的时候,演员突然加快了表述的速度:"吃什么喝什么,送儿南学读书习文练武,盼的皇王爷家早开科,往日间下学来将书背过,到今日叫亲娘,他他他.

.....心如刀割!"这是一种怨气的冲撞,一种恶气的升华,一下子把观众难过的心揪到了一块,使人一下子就产生了共鸣,不由得就跟着演员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着。虽然揪心,虽然痛苦,观众还不知道该怎么去调节,怎么去舒发了。

此时在"撩板"中出现了第二次的 快速高潮已经来了,这个述说速度比上个 速度还要快,还要急促:" 春娥女双泪落,我不改嫁为什么,气上心罗裙反穿过。死后怎见薛子约,你在那鬼门关上"这到了高潮,这是三娘悲痛欲绝的爆发,这是三娘声嘶力竭的呐喊,他把三娘的怨恨和伤心,辛苦和无奈 一下子全发泄出来了,一下子整个唱段提到了高潮,让人禁不住伤心酸楚,潸然泪下。

想起早"死"的丈夫,面对不懂事的孩子,作为一个生活无着,家徒四壁的普通妇女来说,此时她是多么的凄惨,多么的无助,满腹的冤屈该向何人倾诉,十三年的辛苦何人能够体谅,对着现实他只能有力无气,心力交瘁的用"二性"板式述说到:"等一等妻我 ,咱夫妻一同见五殿阎罗"。

虽然已经憔悴了,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是三娘是个坚强的女人,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女人。看到了这个孩子,就仿佛看见了昨日的丈夫,因此她咬牙,猛吸一口气,喊出了压抑已久的话:"我怒而不息机房里坐"。

这是观众心和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了,都想知道这个受了十三年苦难的人到底要做什么。有时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此时积蓄已久的三娘望着这个无"父"无"母 "的可怜孩子 ,打碎了钢牙只能望肚子里面咽,她悲愤的用"流板"唱出了自己的又怜悯又悲催的心声 :"恨只恨咬破我口两角"最后在"乙大  大   台"的锣鼓经中结束了这段含泪泣血的训子过程。

这段唱腔的最后这一句由于难懂,一般的观众听不清楚这句的唱词,所以到冯老先生的高徒宋荣庭先生的弟子朱秀英老师时改成了 "小奴才气的人泪梭梭 " ,这样既朗朗上口不破坏原唱段的气氛和情感,又使得广大戏迷听得懂听得明白,可见并不是老段子就是保守,就是不知道革旧鼎新。

      纵观整个唱段,不管在演唱技巧上还是行腔设计上冯老先生都是下了功夫的,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的,因而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戏迷的喜欢,历经近七十年仍然传唱甚广,久唱不衰,成为"冯派 "青衣剧目的经典之作和巅峰之作 ,至今无人能超!

    附"冯派"青衣师徒传承表:

    冯安荣(新绛县蒲剧团) --宋荣庭(曲沃县蒲剧团) --朱秀英(先翼城蒲剧团、后侯马蒲剧团)、吕桂英(浮山县蒲剧团)等;[宋师傅收的徒弟名字都带个"英"字,所以号称"九只鹰(英)" ]

    朱秀英--原晓蓉(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崔宁宁(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景芯茹(运城市河东蒲剧团);另外:丁竹霞(运城市蒲剧团)、李爱玲(运城戏校高级讲师 )、古丽梅(临汾戏校讲师)、管红红(临汾尧都区蒲剧团 )、梁毛毛(晋城市沁水县蒲剧团),以及景静茹(临汾尧都区蒲剧团 )、张舒苗 (运城戏校学生 )唱腔有受"冯派"唱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