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石大宇 石大宇:传统工艺就是设计的前身

2017-10-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设计师不是艺术家,光满足创作欲,他需要更多责任."台湾设计师石大宇这么认为.责任不仅仅是对客户要求的满足,还有社会责任这个环节.他被大陆丰盛的民间艺术传统迷住,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民间工艺变成能够为世界接受的好设计."欧洲说实话不太看得起华人的设计,要走出代表自己的文化,要从自己的传统工艺里去找."石大宇说.他设计的两把椅子和一套茶壶,在2009年和2010年接连获得了德国的红点产品设计大奖,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华文化情味."原创是很容易的"石大宇从

“设计师不是艺术家,光满足创作欲,他需要更多责任。”台湾设计师石大宇这么认为。责任不仅仅是对客户要求的满足,还有社会责任这个环节。他被大陆丰盛的民间艺术传统迷住,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民间工艺变成能够为世界接受的好设计。

“欧洲说实话不太看得起华人的设计,要走出代表自己的文化,要从自己的传统工艺里去找。”石大宇说。他设计的两把椅子和一套茶壶,在2009年和2010年接连获得了德国的红点产品设计大奖,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华文化情味。

“原创是很容易的”

石大宇从小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天天被老师打”。但他回忆起来,反而觉得这是幸运的际遇。“华人的教育是要考高分、找好工作,结果是平顺的人生。”他无法接受台湾地区的教育,去美国进入了纽约的时尚设计学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去了学校,因为我没有被‘污染’过,反而融入得很快。

”他后来进入了以钻石设计闻名的Harry Winston珠宝公司做设计师,1996年还拿到了德比尔斯国际钻饰设计大赛的大奖。

“珠宝设计是很好的训练,因为那是西方人最传统的设计,不光只有耳环而已,王公贵族们生活中所有最好的物件都是珠宝工匠来做,要求很有品质。”那一年他还在老家台湾创立了自己的创意设计店品牌“清庭”,专门售卖他认为好的设计作品。

“原创是很容易的”,石大宇对现在设计界和创意产业界最热的“原创”争论,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原创力匮乏的问题屡屡被提出,根源在于传统的华人教育。“重点是你从小被灌输的是不断参考再参考,但不会思考”,在他看来,设计是不需要参考的,不需要去看西方的很多作品然后从中获得灵感这个过程。

“作创作的人一定是心里有想要表达的欲望,目的都是和人沟通,过程就是选择载体。设计师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需要思考,遇到问题,是要自己去找答案,而不是借别人的答案放进来。

”他强调这是设计的原则,“结果好坏不论,但这是原则。”他自己开设计概念店,做设计产品买手。“我选择设计的标准是,我看了以后会嫉妒,我自己做不出,这就是好东西。

但我不会去想我要从里面吸收些什么。”设计当中没有标准答案,“受过华人教育的小孩总是要寻找标准答案,这是很可悲的”。现在是资讯大爆发的时代,“资讯不值钱,设计最基本的就是解决问题,诊断问题然后给出答案”。而在他看来,这依靠的是设计师个人,“设计界没有神童,因为需要的是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石大宇新近在北京也开了概念店,售卖从服饰到家具的设计创意产品,楼上是设计推广中心,“我希望做设计和工艺的有需要的人都来找我,我可以看看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大陆最吸引他的,就是深远的民间工艺传统,他认为那是设计的前身,“传统的工艺解决的就是生活的问题。工艺到最后变成传承,路越走越窄,运气好的可以发扬光大,运气不好的就只能进博物馆。进了博物馆,这门工艺就死了,结束了”。他一边摇着纸折扇,一边说道。

他主张设计要解决问题,其中也包括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2010年得到红点奖的两把椅子“椅琴剑”、“椅君子”,是为了帮助台湾的一个竹剑厂。“台湾竹产业原来很发达,后来衰退了。有一家本来是给日本做剑道用的竹剑订单的,后来越来越差。

我就利用原材料来设计竹椅,不用增加原来工厂的投资,他们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和机器来做。”这样诞生了“椅琴剑”,“欧洲不产竹,所以他们不了解竹子的特性,我们根据孟宗竹(毛竹)的特性来设计,很轻很凉快,而且很优雅,保养得好的话可以用很久,在意大利卖得很好”。他们直接找竹工厂下订单,这样这家有不凡工艺的小厂可以继续存活下去。

2009年他设计的“双泉提梁方/圆壶”,最早是给美国运通公司设计的礼品,“什么是最代表我们的文化,又没有矫饰的中国符号”是他考虑的问题,这件作品当年获得了红点奖。空白的壶身成为了“公交车一样的载体,可以在上面放广告”,之后他和今日美术馆合作,在壶上印了岳敏君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很受欢迎”。

而这个壶最大的意义,是让山东一位姓马的老工艺师传承的瓷刻艺术得到了复兴。“本来瓷刻产品完全没市场,都是刻在盘子上,怎样转换到当代的设计上?就选了红点奖的壶。

”石大宇找了上古中国的“武士甲”图案,“马老师说很不习惯,都是直线。这个壶的市场也不错”。每张订单,他都和马老师分账,“具体细节不能透露,不过,马老师现在一个人忙不过来,开始招徒弟了”。他看得很明白,传统工艺并非靠信念就可以传承的,“就算有兴趣,没有经济收入也无法维持。”

他现在正在构思的设计,是联合国开发署通过歌手朱哲琴找到他的,“藏民生活里常用的黑陶罐、酥油茶罐,前面凸起,可以塞到炭火里加热。现在的问题是要把这个产品介绍给藏文化以外的人。但是他们没有窑,这个壶的质量就无法提得很高”。他还在考虑如何进行,希望能够对当地人有更多的帮助。